杜 铭:缓解“水危机” 城市要“减负”

2013年03月25日 09: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两则关于北京水资源的“好消息”引人注目:一是海水淡化有了进展,我国已完全掌握大型海水淡化项目的核心技术,最快3年后,北京人可以喝上来自渤海的淡化海水;二是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第二大水源,今年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将达8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两成。一手抓“开源”、一手促“节流”,成果令人欣喜。

  不过,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到来之际,中国社科院和首都经贸大学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却提醒我们形势依然严峻。报告称,北京的综合承载力已进入危机状态,其中水资源是北京的“最短板”,按本地水资源计算,只能承载667万人,仅相当于现有人口规模的40%。专家提醒,生活用水已占用水总量的44%。如果人口持续膨胀,南水北调的水量将会被快速增长的人口所吞噬。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北京发展的最大瓶颈。北京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3亿立方米,近年来用水总量在35亿立方米左右,用水缺口约12亿立方米。即使南水北调工程的10亿立方米水有望如期在今年“进京”,也刚够缓解北京的“旱情”而已。

  而近年来,北京的人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要控制在1800万。实际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2010年常住人口已达到1961万,而且继续在以每年60万新增人口的速度扩张。如果北京人口继续过快增长,有可能使南水北调这项浩大工程面临类似“修路速度赶不上机动车增长”的尴尬。

  为了解决“水危机”,北京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从周边省份调水、超采地下水、调整产业结构比如搬迁“用水大户”首钢,继续挖掘的潜力十分有限。然而,生活用水的刚性需求压力却越来越大。如果不想办法控制人口,水资源不堪重荷的形势将继续恶化。

  人们都往北京跑,无非是因为北京集中了更多的城市功能,有更好的资源和机会。但是,再大的城市,承载空间也是有限的。如果不想办法给大城市“减负”,把一些城市功能、职能疏散出去,其对人口的“磁场”效应就难以消除。人口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将进一步加剧“城市病”,其中就包括“水危机”。

  当前,要根本破解城市发展中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就必须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既防止大城市过度扩张,又加快发展周边中小城镇,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北京要补齐水资源这个“最短板”,城市“减负”不能再等了。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