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家长每日例行在孩子作业本上“签字”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然而近日北京昌平城关小学等部分学校却开始试水作业“免签”。校方管理者称,此举旨在减轻家长负担,增强学生自主能力;但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却对此争议不断。(3月23日《北京青年报》)
如今,给小学生作业签字已经成为很多家长每晚的“必修课”,沿袭了很多年的这种教学经验却突然说要“改革”了,一时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各方有争议实属正常。这番动议源于家长提意见,他们认为检查作业是老师的责任,家长不能越俎代疱。某小学据此组织老师进行了一场关于“家长签字”的大讨论,结果显示“其实家长签字对孩子学业成绩帮助并不是很明显”。从“减轻家长负担,增强学生自主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兼顾了家长和学生的立场,校方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家长和老师不买账的是,学生受教育主要在学校,如今连作业都不要家长签了,那么家长又怎样知晓、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呢?这不得利于孩子的学习。
孩子的作业到底要不要“签字”?恐怕质疑与争论一时不会偃旗息鼓,因为,免与不免,都代表了双方一部分人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就拿目前“免签”的做法来说,它也合理照顾了双方的利益关切和孩子的学业成长,暂且我们把它看作一项新的改革尝试,效果如果尚待检验。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业可以免签,但双方对于孩子的“责任”却绝对不能免。
应该说,仅从学习来说,孩子的教育课堂主要在学校,家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老师和家长都该担当起该承担的责任。在学校里,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家庭作业本身就是检验老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窗口,老师不能一推了之,简单的以为家庭作业就是留给家庭的,而应该尽职尽责的帮助、指导和检查孩子完成好,不管作业是在学校完成还是带回家让家长签字完成。同时,家长应该对孩子带回来的作业引起高度重视,应该认真细致的和孩子一起完成好作业。在这当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注意把握一个“度”,老师不能图省事省心,不能指望学生回家了,自己的责任也就没了,而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关心呵护。家长既也不能一味地把检查学业归结于老师的责任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急于求成而对孩子作业管得过多过死,影响孩子自主能力的发挥。
相比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它一个有益的补充,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支撑起孩子学习的天空。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与家长之间保持顺畅的沟通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学习状况如何,家庭作业怎样,孩子哪些方面还需加强,对老师有什么建议等等,甚至,学校让家长在作业上“签字”,本身也是搭起了一老师与家长沟通之桥。
孩子的作业免不免签多少只是一种形式,它其实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教育情感的呼唤:为了孩子的学习成长,老师和家长都责无旁贷,换句话说,老师与家长都可以互相布置“作业”,双方互相“签字”方能认可。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