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万元税负不怕,就怕用错了地方

2014年02月19日 07:49   来源:红网   江锡钰

  日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发布会上,有学者称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人均万元税负阶段”。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对此广泛关注并展开热烈探讨,更有网友惊呼:“一口饭就有半口以上缴了税。”

  以上文字是2月18日《人民日报》2版头条的新闻分析《人均万元税负,高还是低》开头的一段。这段文字很好地概括了人们对“人均万元税负”的高度关注。接下来的正文分析了税收来源(九成以上来自企业),宏观税负出于合理水平以及税收的使用方向等。应该说,这篇新闻分析,有理有据,对公众正确理解“人均万元税负”有一定的帮助。

  “人均税负”实际上就是“人均财政收入”。财政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税收,来自纳税人的贡献,这个道理很简单。然而,当社科院的“人均税负万元”的信息公之于众后,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吐槽呢?试想一下,不外乎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大城市白领,年薪十几万的并不罕见,而十几万的年薪也并非能过上很舒适的生活,房价或房租就是最大的制约;但十几万的年薪,每年的个税差不多就要交上万元了,这是他们最直接的感受。于是“白领万税”、“中产万税”之类的吐槽就充斥着网络。

  二是一些低收入群体,每月工资甚至只有一两千元,比如中西部地区新入职的公务员等,对一万元这个数字还是相当看重的。他们虽然够不上交个税的杠杠,但明白自己是间接纳税人,自己买包纸巾都包含了税收。拿这一万元和自己的工资比比,的确感到税负太重,不免吐槽。

  三是近一二十年来,三公经费无底洞般的流淌,淌掉的都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纳完了税,生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品质提高,当然要抱怨。

  面对公众的抱怨吐槽,党报通过采访专家,请他们分析解释是必要的。但要防止一点,那就是不要让某些干部觉得,我们国家的税负合理,就再打百姓的主意。税负虽然比较合理,但税收转化的财政收入的用度是否合理还是很值得斟酌的。比如,三公经费前些年的巨大浪费,留下的窟窿怎么办?今年春节仍有驻京办偷着送礼,这些钱是不是要从公众的“万税”中开支?近年来,打着民生工程的旗号,大兴土木留下的烂尾工程,要不要财政买单?……

  其实,“万税”不怕,怕就怕“万税”收来的钱(所谓九成以上来自企业,还是公众的付出)用错了地方。比如媒体常常报道的贪腐浪费,劫贫济富,面子工程等等,这些开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即便我国的税负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不算高(人家的收入水平也高),老百姓仍旧会吐槽抱怨,因为他们感到付出的不值。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