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遇上元宵节 洋玫瑰或土汤圆今天都不是问题

2014年02月14日 08:00   来源:红网    文/谢伟锋

  2月14日,既是中国传统的农历马年元宵节,亦是西方情人节。19年一遇的浪漫“邂逅”不但催生了不少新商机,这一天到底该怎么过,也成为了近期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双节合一,且都有标志性的代言物,一个是玫瑰,一个是汤圆,这应该是商家们最为亢奋的卖点之一。只是笔者在想,那些精明的商家,会不会想出个卖汤圆送玫瑰的捆绑营销。

  按正常逻辑来说,这似乎不太可能。毕竟价格因素摆在那。一束玫瑰的价格放在情人节,那最起码也得一百元往上。而汤圆作为土生土长的应景食品,由于甜度大、难消化,好像最近一直都不太走俏。这也让相关生产者挖空心思,想出个水果、营养等其他概念糅合其中。

  汤圆的冷落,和月饼的路子倒是如出一辙。传统节日演变到现在,却渐渐囿于由食品来扛大梁的局面。譬如月饼、粽子以及汤圆等等,江南地域在清明节的时候还有艾叶果。这些食品成了中国佳节中当仁不让的主角。而老祖宗融合在节日中的喻意,则有种渐行渐远的意思。

  而洋节却是异军突起。当头炮就是圣诞节和情人节。圣诞老人作为这个全世界通行的快乐传播者,早已经是深入国人之心。而情人节里的讲究、含义,则更被我们年轻人放大许多倍。

  西方节日在中国完美登陆,是不能用简单舶来品来定义。而在回头看中国传统佳节,总感觉被稀释了什么。仔细想想,其实不难发现,应该是种类似于“乡愁”的东西被淡忘。我们在品读“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的词句,却很难浮想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意境。后古典时代远离我们而去已经不止一百年,但我们却还在并不存有的记忆中,去勾勒那种宛如水墨画的缱绻。

  情人节好像也不是啥新生事物。有故事说是脱胎于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帝国时代,本是为纪念教徒瓦伦丁和一个典狱长女人的凄美爱情故事。当然,现在的人们根本不会在乎这种俗套的情节。而是以节日之名来找个乐子,加上电影和歌曲、小说的立体轰炸,搞得这情人节不过得销魂浪漫,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节日能反映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个确实,但究竟过什么节,还真没必要较真。想想看,节日都已经无国界化了,那中西合璧岂不是美事?都说这好事成双,今天两个节日一起过!送束玫瑰给心爱的姑娘,然后带她回家见下父母,吃个汤圆,给这马年春节划上圆满的句号,岂不美哉?有的时候,还真得没心没肺一下。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