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促销不能影响公众利益

2014年02月13日 09:54   来源:东方网   杨国栋

  “滴滴”和“快的”两家打车软件的“火拼”,让市民出行便捷了不少,但是,打车软件的“走红”也催生了一些乱象,同样令人担忧。近日,福州多名的哥为了赢取打车软件运营商提供的“补贴”,恶意抢单,在途中甩客,或者直接拒载路途较远的乘客,不少打车市民的利益受损。“打车神器”的盛行,的哥热衷于接使用软件打车的客人,也使得市民招手拦车越来越难。(2月12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

  打车软件运营商提供的“补贴”,既帮乘客省了钱,又让的哥增加了利润,难怪会迅速风靡开来,成为仅次于扬招的市民打车首选手段。但本是皆大欢喜的事,却因为的哥对补贴的过于热衷,导致了不使用打车软件,就打不到车的怪现象。连原本较受出租车欢迎的路途较远的乘客,也因为妨碍司机多抢单,第一次成了被拒载的重点人群。

  本来很多地方打车就比较难,的哥挑客或拒载的情况不少。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和孕妇,被拒载的次数就更多了。而这部分人中,多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别说用打车软件叫出租车了。即使是年轻的孕妇,如果是在即将临产时打车去医院,能否气定神闲的使用“打车神器”叫来出租车呢?显然,当的哥为了多赚钱而专挑使用打车软件的短途乘客时,其他乘客的利益肯定会受到损害。出租车的公共交通工具作用也会因此大受影响。

  打不上车或遭中途甩客拒载还是小事,要是的哥都如新闻中的同行一样,为了多抢单,在车上装了两部手机和一部平板电脑,还常常一边开车一边接打电话的话,就算有幸打上车,能享受到软件的补贴,也难免会提心吊胆。万一出事,这五到十元的补贴能补偿得了乘客的人身与财产损失吗?

  面对打车软件这一新生事物,监管部门不能坐视其引发的打车乱象继续发酵,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的哥为抢单获补贴而甩客、拒载、边开车边接电话的违法违规行为,并依法进行处罚。违法成本提高了,才能让的哥正确对待每一位乘客,避免广大乘客利益受损。

  有关部门也应提醒打车软件运营商,不能为了推广新业务或促销就无视公共利益盲目发放补贴,对司机的补贴应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在一定时间内限制过多短途打车;每天每车可享受的打车补贴应有一定的限额,以避免司机为了多拿补贴而挑客拒载或是边开车边接电话,影响行车安全。让利于民的促销是好事,但当促销危及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时,这样的促销就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别等到出了事才想到去规范和干涉。一些超市举办促销活动,发生踩踏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