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思”与“学以致用”的有机结合

2014年01月20日 07:11   来源:光明日报   李逢铃

  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致思”与“致用”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的“致思”提供了正确方向,也为我们的“致用”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指导。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学习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一书,以高度概括、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华。这对广大党员及党员干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全书,会发现该书十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第一讲概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动因。这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总体特征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求所决定的。第二讲至第九讲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这主要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以及价值观在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第十讲主要说明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即要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三个部分环环相扣,从“为何”到“何为”,从理论到实践,从世界观到方法论,构成了全书的总体框架。

  细读全书,会发现字与行之间散发出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十讲》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内容,并系统阐释了从自然、社会到思维;从个体、国家到民族;从理论、价值到实践等方面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方法。最为关键的是,在阐述的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哲学理论的高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实情。

  具体来看,《十讲》有如下的几个特色。

  其一,完整而不失深刻。《十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完整地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完整性主要体现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世界是物质的,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矛盾运动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价值是人的内在尺度等为世界观。同时认为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系统、创新思维及矛盾分析法,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方法论指导。深刻性在《十讲》中体现为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方面论证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用来正确判断党情、民情和国情;另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用以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其二,继承而不失创新。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意味着哲学作为一种时代的理论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创新。《十讲》内容的继承性一方面体现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又体现为尊重前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概括。当然,《十讲》也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哲学观点。例如,在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性思维”,这是对唯物辩证法总观点的一种方法论透视。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应该具备这种战略性思维。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在价值观中,阐释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富有创新意义地提出了党员所应该具有的价值追求,即“为民、务实、清廉”。这对于党员认识自身的本职、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三,抽象而不离生活。理论是抽象的,但和生活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立足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往的哲学只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十讲》不仅科学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而更为重要的是强调要从理论进入现实生活。例如,《十讲》特别指出要调查研究,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理论和生活的联系在于实践,而调查研究是一种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哲学,灵活地运用哲学的基本实践。又如在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将“改革”作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全面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各个生活领域之中。其实,《十讲》最主要目的在于能启发党员干部通过学习理论,将其努力、正确地应用于自己实际的生活之中,从而真正地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服务。

  总之,《十讲》以这些独特的方式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启发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思”,即思考自己、国家和世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自身努力的实践以达到“致用”,即提升自己、服务人民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地成为看家本领。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