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2013年11月20日 08:14   来源:经济日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这段话概括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是改革进程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应着重学习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明确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1年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凡是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发挥比较好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就充满活力;市场作用受到限制的领域,对资源的吸引力明显偏低,经济发展就一潭死水。经验还证明,所谓市场配置资源,实质上就是由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信号来决定资源配置。也就是说,投资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资金由企业在金融市场自行筹集,生产经营由企业全面负责。这种完全属于市场行为的经济活动,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规律。价值规律在行业之间运动,决定着社会劳动在各个行业分配的比例。供不应求的行业由于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而吸引到更多的资金,从而实现供求平衡。反之,产能过剩行业由于资金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其资金转移到其他行业。价值规律的这一作用使各个行业保持着供求的大体平衡。在各个行业内部,由于价值规律的运动,使资金在先进企业和落后企业之间做出选择。先进企业由于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而获得充分发展,落后企业由于得不到资金支持而逐步被淘汰。这是市场机制的活力所在,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高于政府配置资源的根本原因。

  《决定》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对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提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相对于计划体制下由政府配置资源来说,是我们党对客观经济规律特别是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那么,时隔21年后提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经济规律主要是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上的又一次新的飞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探索真理、不懈奋斗的精神。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对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对于下一步改革的任务,《决定》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此,“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根据《决定》的要求,今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朝着扩大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方向来进行。这是针对当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应当看到,虽然经过多年改革,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是,由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都比较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益和效率。具体来说:

  由于社会体制改革滞后,对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领域形成屏蔽,资金等生产要素难以进入,造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诸如交通拥堵、进养老院难、入幼儿园难、停车难等,都是由于社会资金进入难带来的。

  由于城乡一体化改革滞后,形成城乡之间的市场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一方面是城市大量闲置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难以进入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是农村大量资源由于不能市场化而吸引投入,农民犹如“捧着金碗要饭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直接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由于地区之间的行政分割,严重扭曲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的配置,形成了城市与周边地区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在城市内,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土地、淡水等资源严重短缺,房价不断攀升;而在临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投资严重不足,资源大量闲置,半小时车程之内房价相差10倍以上,形成繁华的城市被贫困地区包围的状况,削弱了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由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滞后,阻碍了生产要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直接导致大面积雾霾天气和水资源严重污染。核心问题是没有找到共享性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机制,生态环保工作停留在空喊阶段,治理者得不到回报,污染者大赚其钱。脱硫、脱硝、除尘任务未能交由独立于排放方、具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来承担,谁污染、谁治理流于形式。如何尽快形成环保产业的投资激励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使环保产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亟待进行市场化改革。

  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文化产品的市场交换价值难以实现,制约了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使广大人民文化创新的智慧和能力受到压抑。中华民族是具有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只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引入市场观念,强化商品意识,使文化产业投入能够取得合理回报,我国文化繁荣的局面一定会早日到来。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环节,就能带动和影响各方面的改革,不断取得改革的新进展、新成就。

  二、深化公有制实现方式的改革将使其更有效地与市场经济融合

  公有制经济能不能与市场经济对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1年前,当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时,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曾断言,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除非全盘私有化,否则中国是不可能搞市场经济的。然而,通过探索全民所有制的实现方式,对国有资产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有企业建立起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在农村,通过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农户,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从而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融合。股份合作制是中国农民在改革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相结合的产权组织形式,是集体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运用这种形式兴办乡镇企业,农民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企业劳动者,既利用农户零散资金办一些单独办不了的事,又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实践证明,对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的改革是成功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无缝对接,既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又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深化公有制实现方式的改革上,《决定》从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出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是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后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任务。由过去以管资产为主转变为以管资本为主,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有利于扩大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利,有利于国有企业在与各类企业平等竞争中提高经营、创新能力,有利于通过参股、控股放大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这是国有经济实现方式的创新和完善,将使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更好地融为一体。

  对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的改革,《决定》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农村土地制度的这些改革,将有利于土地的流转,促进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满足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同步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土地作为短缺资源,只有通过市场交换,使其价格反映稀缺程度,才能促使人们对土地利用的节约,使农民对土地的用益物权转变为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既保持了其公有性质,避免土地的买卖和兼并,又能体现其商品属性,与市场经济相融合。

  《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要推动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种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与市场经济高度融合的现代产权组织形式。员工持股使劳动者成为所有者,对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三、分配制度的改革将进一步形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机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由于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钻研技术、改善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了生产要素的潜力,形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决定》针对当前分配领域存在的行业、地区和个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分配秩序3个方面指出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再分配方面,提出“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决定》关于分配制度的改革,体现了3个明确要求:一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尽可能向居民倾斜,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这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购买力,才能建立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扩大就业是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的重要途径。三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行收入透明化,取缔非法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四、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我们要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同时推动经济体制的转轨,必须合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计划体制下,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干了许多干不了的事情,以致阻碍了经济发展。在过去35年的改革中,我们在简政放权、扩大市场作用的同时,不是简单地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而是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那些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承担起来。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是政府必须加强并全力履行好的重要职能。

  《决定》对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指出要“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进一步简政放权,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的提供。

  《决定》从市场的作用、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所作出的改革部署,很好地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应当认认真真学习领会,不折不扣贯彻落实。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郑新立)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