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插足石油到底是不愿进还是不让进

2013年09月05日 09:34   来源:大河网   吴睿鸫

  央视著名评论员杨禹就石油行业垄断评论说,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石油业?答案是:不是国家不让,而是理性的民间资本并不愿意进来。因为自然垄断行业有一个普遍特征,就是投资巨大,折旧时间长,变现能力差,收益回收很慢。国家从百姓承受力的角度考虑,总是控制这些行业产品的终端销售价格。很多人期待的“敞开大门、投资者蜂拥而入”的场面,只是一种美好的误会。(《央视》9月3日)

  央视评论员这番评论指向很明确,石油行业,并不是不让民间资金进入,而是民资不情愿进来。想想看,杨先生说的话,指的是上游企业,如石油勘探,石油开采等,因为投资大,见效慢,的确没有民间资本愿意进入。

  现在,公众所质疑的石油垄断,不让民营资本涉足,大都指的企业中下游。比如,石油储备、加油站等。因为,民营资本很难进入石油企业中下游,主要是国家政策中,有诸多隐形门槛,没有任何空隙,民资即便想进,也根本进不去。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有关石油政策的制度安排。早在1999年,国家就下发了38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内成品油批发业务由中石油和中石化负责,国内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批发企业经营,其他企业单位不得批发经营,各炼油厂一律不得自销。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又重申38号文件中规定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成品油批发专营权,进一步赋予其零售专营权,各地区新建的加油站统一由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全资或控股建设。

  尽管目前国家对民营油企政策有所松动,但民营企业要想顺利地生存下来,简直比登天还难。譬如说,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以及当年3月的《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从政策方向性上来看,僵化死板的政策终于有了破冰的迹象。可是,从具体规定来讲,企业的油库容积须达到1万立方米、注册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如此高的“门槛”,令众多民营企业望而却步。面对这看似打开的大门,民营企业只能是“望门兴叹”,因条件达不到,根本没法进入。

  在中外资巨头对民营油企双重夹击下,国内的民营油企好像由成年男人日渐变成了“侏儒男孩”:1998年时的3340家民营石油批发企业目前只剩下663 家,其中经营情况较好的实际上只有一二百家,民营加油站也从5.63万家锐减到4.5万家,民营油企每年上缴给国家的利税由原来的1000多亿元滑落至 400多亿元。

  记得在商务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市场越开放产业越安全的观点,特别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其实,历史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哪个行业国家控制性强,哪个行业就短缺,甚至会很危险;哪个行业放开,就不短缺,也不会现任何险象。国外的经验同样证实了这一点,在美国,除了5大石油公司,还有四千家小公司都参与石油行业中,从而不缺油,韩国、日本等国家也都放开了。

  所以,我们与其利用权威媒体资源,为石油垄断企业 “洗白”,说好话,倒不如国家层面排除中石油、中石化等利益集团的干扰,大胆决策,放民营一条“生路”。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