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丁:中西部是“最大回旋余地”透露什么信号?

2013年08月21日 09:23   来源:经济日报   

  强调中西部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中的优先位置,有助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统一,有助于保持投资与出口消费、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业和农业等之间结构合理,有助于促进社会公正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统一,也可改善我国区域、城乡经济发展长期不平衡的局面——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日前召开的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而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

  这向市场透露怎样的积极信号呢?

  首先,明确中西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表明在对待投资手段上,我国将会保持科学、全面、客观的态度,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相对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当前,由于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现状,市场对投资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有些心理扭曲,认为一旦启动投资,必然会使经济重回以投资为主导的老路,阻碍正在深入推进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其实,这种思想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来说,要彻底摆脱投资的促进作用,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对于像我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来说,合理的经济结构应该是投资、消费、出口等保持恰当比例、有机结合,不能过于倚重或者彻底放弃其中的任何一种增长动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前,美国的消费和出口经济都非常发达,但国内制造业的投资日趋弱化,成为导致其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人口多、经济总量大的很多国家和经济体来说,都应保持经济增长动力的平衡,而不应该矫枉过正。

  其次,会议透露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向西部地区倾斜,表明在合理运用投资手段上,将更加强调改善投资的结构和方向。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仍然匮乏,公共服务水平尚未全面达到基本需求。比如,近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暴露出一些地方道路交通、房屋建设、卫生医疗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薄弱环节。某种意义上说,对这一领域加大投资是在还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欠账。可以预见,对这些地区相关领域的投资,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的方向。同时,这样的投资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水平落后的状况,缩小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长远来讲,还有利于这些地区百姓解决后顾之忧,提高其消费水平和能力。

  再次,明确中西部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表明通过发展中西部经济,有助于化解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行业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换来更大空间和更多时间。发展中西部经济,加大中西部铁路、水利水电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吸纳一部分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平。这将有助于缓解这些行业持续严重亏损的状况,减少对经济增长放缓造成的压力,并稳定相关行业工人的就业、收入等问题。当然,这种通过适当提高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的方法,需要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切不可向市场传递错误的信号,引发企业又一轮盲目投资扩大产能,从而进一步扭曲市场运行规律。

  最后,明确中西部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表明中西部可以通过更好地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转移,改善我国区域、城乡经济发展长期不平衡的局面。通过合理布局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持投资与出口消费、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业和农业等之间的合理结构,并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地方财政收支、就业等缓压。总之,强调中西部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中的优先位置,有助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统一,有助于促进社会公正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统一。这一过程中也将出台大量改革举措,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