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013年08月19日 08:06   来源:人民日报   林长云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这为进一步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指明了方向。应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破解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地方整体竞争力。从国际来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我国外部市场受到挤压,发展空间受到制约;从国内来看,高效统一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区域合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要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协同推进沿海、内地和沿边开放合作,实现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带开发,把发展潜力变为增长现实;全面深化区域合作,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帮助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科技进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发挥特色优势产业群的“极化效应”。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需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说,要正视土地资源逐步稀缺、环境容量难以承受等劣势,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经济优势、产业基础、发展理念等,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落后产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转移或淘汰。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既要充分利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时机,承接好产业转移工作;又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差异并不意味着要放慢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而是要充分利用各区域比较优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应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努力使不同地区人民都能享受大体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从深层次看,则应依靠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以此保障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拥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同等权利和实现发展的同等机会。

  统筹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区域之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差异较大,特别是一部分国土的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并不适合大规模地集聚经济,不适合大规模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应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一方面充分挖掘当地发展潜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另一方面把改善环境质量、节约能源资源、注重生态安全放在优先位置,积极探索构建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境压力,共同维护人人共享的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