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体育文化的大众根基

2013年08月09日 09:36   来源:人民日报   薛 原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要激发民众广泛参与的热情,更需要涵养体育文化的大众根基

  8月8日全民健身日,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很是热闹。来这里参加体育活动的男女老少T恤衫上写着同一句话,“每天锻炼一小时,天天都是健身日”,道出了全民健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理想境界”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强健身体,感受快乐,这是人们参与运动的基本诉求。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多余暇时间和精力,运动于是成为生活方式的选择之一。最简单的健步走拥有最广泛的参与人群,健身的门槛低到只需一个念头就可成为现实。

  但一个念头能否成为更多个体的一种生活习惯,进而成为全社会的主流风气,要跨过的门槛其实还有不少。政府需要在体育硬件设施上提供更多保障,在体育社团的组织和指导上给予更多支持,体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价值不仅需要肯定,更需要落实。种种努力,最终都指向大众体育的氛围营造,当这种氛围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的“理想境界”才拥有源头活水。

  体育文化的建构,以往更多体现为国家层面的意识,体育的象征意义和国家形象紧密相连。1988年汉城奥运会,“体操王子”李宁功败垂成,背负了如海潮般的指责,“那个时代人们需要金牌,不需要体育……”这样的感慨,如今已成历史的记忆。体育从国家到社会、到民众的视角转换,既是时代发展的规律使然,也是体育本身社会属性的自然释放。而全民健身的发展理念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应当意识到,这项事业不仅关系着国民身体素质的指标升降,更是在为健康的社会文化注入积极因子。

  身边常见这样的景象,清晨傍晚,健身的人群中,中老年的身影颇为活跃,青少年和中青年则是全民健身的“难点”。青少年虽然身处学校,有一定的体育课时和运动设施,但不容乐观的体质监测数据表明,体育在教育中的位置、在成长中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英国的伊顿公学闻名遐迩,其“体育第一”的理念就源于这样的教育观:“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青少年时期养成体育习惯,个人的身体和品格,民族的活力和未来都将因此受益。

  体育要成为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来自文化的浸染。以此衡量,全民健身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