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建筑为何在“缓拆令”中被拆为废墟

2013年06月14日 07:22   来源:红网   舒婷婷

  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金陵台、妙高台民国建筑未能在“缓拆令”下幸存。6月10日深夜11时到次日清晨,金陵台2号、4号与妙高台1号、3号的残留部分和尚完好的诗书路69号、69号之一被钩机野蛮拆毁,如今只剩一片废墟。(6月13日《新快报》)

  金陵台、妙高台作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建筑,在广州非常罕见,且历史、艺术价值极高,被认为是“熊猫级”的建筑。如今,却都已不存在,不仅是广州文保史上的耻辱,也是中国文保史的耻辱。

  其实,类似这样的强拆事件,还有很多:2010年11月,山东省临朐县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明朝建筑“三官庙财神殿”和“陈氏故居”被强拆;2012年1月,北京文物局表态将严格保护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在开发商“维修性拆除”的名义下被强拆;同年2月,蒋介石的“重庆行营”在“保护性拆除”的借口下被强拆。这一系列强拆事件的背后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栋建筑的消失,更是现代人内心对文化的淡漠。一扇扇防盗门阻隔的不只是人们的交流,还有对历史的感知,对文化的关心。

  曾经作为文化标签的古建筑被现代的钢筋水泥围困,孤立无援,直至最后被高楼大厦取代。承载中华文明的历史建筑在所谓的现代文明面前却节节败退,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古建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所有人的文化遗产,理应竭尽所能的保护,而不是想方设法的拆除。

  其实,两全其美的方法是存在的,但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他们根本无暇考虑,只求能以最快速度完成工程,然后赚个盆满钵满。虽然有关部门承诺今后将原址重建或选址另建,但无论新建的建筑如何一模一样、美轮美奂,都及不上原来的破砖烂瓦来得意义重大。

  1953年北京市大规模拆除牌楼、牌坊、城墙、城门等古建筑时,林徽因就痛心疾首地大喊:“等你们有朝一日认识到文物的价值,却只能悔之晚矣,造假古董罢!”而这些被拆除后重建的建筑,就是假古董,早没了它应有的价值。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这几十年,虽然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但幸福感却越来越低。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想着怎样赚钱、赚大钱,却忘了保护、丰富我们的文化遗产,眼睁睁看着它被不断蚕食,最后分崩离析。

  一次次强拆事件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还有多少?它们又能被继续保存多久?作为木结构建筑的发明国,难道以后真的只有在日本才能看到最原滋原味的古建筑了吗?无法想象,那将是多么残酷的现实。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