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5月8日通报了13起重点环境污染案件的查处情况,在13起案件中,包括企业和监管部门在内,只有一名责任人被处理,即河北省沧县“红豆”局长邓连军被免去县环保局党组书记职务,并提请县人大免去其县环保局局长职务。(5月9日中国新闻网)
细观被通报的案件查处情况,13起环境污染案件,可以说个个都算得上是触目惊心的“大案要案”:严重污染环境、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严重损害政府形象。面对如此的环境污染大案,民众本满心期待着对相关企业负责人违法排污的重罚、对相关环保部门包庇纵容不作为的追究。然而,最终只有舆论影响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红豆局长”一人被处理的结果,却难免给公众一种“不痛不痒”的感觉,也难免会引发公众的质疑:近乎“零处理”的治污,威力有多大?“红豆局长”的落马是否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而倒逼催生出的一种结局,倘若事件处理也是不愠不火、平平淡淡,“红豆局长”是否会像其他事件中的环保干部一样高枕无忧?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在全国各地纷纷打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口号的今天,政府部门更应该明白,被污染的经济增速永远比不上民众在环境污染中对政府部门失信的速度,民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零容忍”,对污染环境的“刽子手”、包庇违法的“保护伞”的咬牙切齿,正是出于对自己生活环境、自身身体健康的担忧。对民众而言,灰黑色的城市发展永远比不上青绿色的山野与湛蓝色的天空,倘若连健康生存的权利都无法保障,何谈“中国梦”下的自强与奋斗、团结与奋进。
其实,民众都明白,面对环境污染,最首要、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快治理污染、还环境一片清净,而处理相关责任人并非民众本意。只不过,凡事必有因,如果说相关企业的违法排污是被利益冲昏头脑导致的,那么相关部门的包庇纵容、庸政懒政则暴露出事件背后隐藏的利益链条及懒散作风。如果每次面对环境污染问题,只是一味的“对事不对人”,那“不痒不痛”的板子打不倒、打不疼相关责任人,最终只能会纵容其违法违规行为蔓延继续,贻害无穷。
因此,治理环境污染,我们需要“治事”、“治人”一起抓。“治事”就要求环保部门既要在污染问题出现的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处理污染、净化环境,更要注重对环境污染的调查与预防,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隐患,将问题堵在源头、化解在源头。“治人”就要求各地要深挖每一起环境污染案件、渎职包庇案件背后所隐藏着的“权利保护伞”,澄清其中的“权钱利益链”,对于吞噬权利的蛀虫要挖出来狠狠地晒、重重地打,唯有挖掉环保部门内部的“污染源”,才能打好环境保护的攻坚战,还民众绿水蓝天!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