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华:芜杂颓圮但弥足珍贵的老北京胡同

2013年05月07日 07: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刊登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人对北京胡同的观察与感受。文章说,胡同里蕴涵着老北京生活的肌理,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普通人的离开,也就意味着这种文化的离去。就像故宫和鼓楼一样,老北京胡同里人们的生活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文章题为《谁来保护老北京的胡同?》,摘要如下:

  我住的院子位于老北京的中心区域,能看到几百年来一直帮助百姓计时的鼓楼。

  如今,鼓楼每天仍然会为游客敲响。但在过去几周里,在与鼓楼毗邻的那个广场,却有另一种声音隆隆作响,大锤正在砸倒周围的建筑。

  2010年,当地媒体报道,除了钟楼和鼓楼之外,周边区域的建筑都会被拆除,包括蜿蜒的胡同和破旧的四合院,从而腾出空间建设全新的“北京时间文化城”和地下商场。最后这并未成为现实。

  在2012年底,当地的商户和居 民 又 接 到 通 知 , 被 要 求 在2月24日前搬离。我的家距离广场隔了一条胡同,因而幸免于难,然而按计划,数十座院落将被拆掉。许多住户已经离开了,留下来的则要求得到更多的补偿。

  最新的计划是,将广场恢复到本来的样貌,就像18世纪的清朝地图里绘制的那样。这块区域现在芜杂地排列着各个时期的建筑,一些 胡 同 的 历 史 可 以 追 溯 到1 3世纪 , 许 多 建 筑 则 只 有 几 十 年 的 历史。

  更大的可能性是,这一举动是出于商业目的。鼓楼所在的区域是黄金地段,位于中国首都的核心地带。在居民离开后,土地的出售或批租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旅游业也会更加兴旺。通过拓宽广场周边狭窄的道路,开发商还能增加车流量,尤其是旅游巴士。

  我的一些邻居对此表示出了乐见其成的态度。他们说,这片房屋破落的杂院也该拆除了。有时,一座院落里要挤下九户人,而且有的房屋没有供暖或下水管道。对他们来说,保存历史遗迹是一件奢侈的事 , 政 府 给 予 的 拆 迁 补 偿 也 很 诱人,每平方英尺660美元,政府还在市郊提供一套公寓。

  但在刘进民(音译)看来并非如此。他年近花甲,是一位退休的武术运动员。他就出生在鼓楼附近的一条胡同里,现在住在另一条能看到钟楼的胡同里,那里的景观令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他为旅游团提供午餐。为了让他搬走,给出的条件是乘坐公交车需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四环外的高层公寓。那里离他岳父常去的医院、儿子们就读的体校、院门外与朋友们聚起来打麻将的地方都很远。

  刘进民认为,胡同没了,就意味着失去了老北京生活的肌理。几周前他对我说:“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普通人离开了,和他们并存的文化也就离开了。”刘进民哪儿也不想去,他说他曾抗议拆除自己居住的上一处院落,但旧院子最后还是被拆掉了。

  过去几周,推土机已经开始在鼓楼区域大举开动。在最近一个周三的下午,我发现我最喜欢的咖啡馆上了锁,店里已经搬空。水果店成了一堆砖块。

  鼓楼一带的确颓圮,部分原因在于住户和店家没有太多动力投资维护。但在附近,拆迁没有那么紧迫的其他胡同里,有个性的咖啡馆开业了,此外还有鸡尾酒吧、餐馆和精品酒店。这个区域正在变得越来越上档次,不过这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提高房租、挤走本地住户。这些变化是零敲碎打地发生的,因而 这 块 区 域 仍 然 保 留 着 自 身 的 魅力,吸引着游客。

  尽管这座城市在保护那些最负盛名的地标性建筑时是谨慎的,比如鼓楼和故宫,但它没有把胡同里的 无 序 生 活 看 作 是 宝 贵 的 文 化 遗产。迎合国内游客,就意味着要加大力度修建熠熠生辉的假建筑,而不是维护原汁原味的破旧建筑。

  北京有3000条胡同,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被拆了。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