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药品中的玻璃屑从何而来

2013年04月27日 07:09   来源:红网   剪尽寒枝

  急救时刻,随着液体药品输入血管的还有玻璃碎屑。这样的药还有人敢用吗?而这样的包装缺陷,就存在于一种叫碳酸氢钠注射液的急救药品中。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曾发文,紧急叫停普通钠钙玻璃瓶包装,然而,5个多月过去了,仍有企业在生产销售,一些省份仍将相关规格药品列入招标范围大量采购。(4月26日中国青年网)

  由于具有弱碱性和高温易降解的特性,普通钠钙玻璃瓶装碳酸氢钠注射液在出厂3个月后会出现碎屑颗粒,6个月后碎屑肉眼可见。而这些玻璃碎屑进入人体血管后,容易导致毛细血管堵塞、肉芽肿等,重者碎屑会嵌入脑部血管,危及生命。该药品的包装缺陷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为什么医药企业还会生产?地方药品招标平台为什么还允许该药品参与投标而且中标?医院为什么还要用此种带有严重安全隐患的药品?

  追根溯源,一方面,在全国进行医疗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大背景下,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大大减少了病人的负担,但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药品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为了生存,对药品的成本也会进行压缩,缺乏主动提高药品包装质量的意识,而把心思花在钻制度规定的空子上。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没有严格落实监督检查措施,药品招标机构也信奉“唯低价论”,缺乏药品准投的制度和标准,客观上刺激药品生产企业“铤而走险”,选择价格最低的钠钙玻璃,忽视提高药品包装质量。

  这就需要各部门机构联合发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首先,药品招标机构要完善药品招标定价机制,不能唯低价是从,要对药品成本进行合理核算,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引导药品生产企业逐步提高注射液产品的包装质量。其次,药品监管部门应完善标准制度,严禁相关药品企业继续使用普通钠钙玻璃瓶,并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及时纠正药品生产企业的错误行为。最后,医院作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最后“守护者”,要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有安全隐患的药品,并坚决舍弃,切实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把好关。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