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公益的一呼百应与红会的如履薄冰

2013年04月23日 09:28   来源:中国网   杨公振

  “希望社会及网友能给红会一些时间。”昨日,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在回应“考察”一词遭网友“拍砖”时这样回应。红总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16支救援队伍是去救灾的,“考察”一词引发了误解立即改正。(4月22日中国网)

  网络上对于红会的拍砖此起彼伏,除了满屏幕的“滚”以外,很多网友对红会20日的微博“考察”一词也质疑不断,说太官腔。而后红会负责人表示,红会是去救援的,微博用词不当。今天一张新闻图片让我有点心酸,一位红会的志愿者抱着捐款箱募集善款,可是路人纷纷躲开,志愿者脸上的无奈和尴尬混杂。在微博上看看红十字下面的骂声不断,再看看壹基金下面的零差评留言,很容易感受到什么叫最遥远的距离。

  中国红十字会应该是能预见到今天自己的遭遇的。在这几年间,不停有“老鼠屎”落到这口官方公益的大锅里,起初我们还在责怪“老鼠”,当社会逐渐发现是这些公益部门本身就“不讲卫生”后,这口锅里的汤就没人再想喝了,自然也没人再给官方的慈善埋单。

  可是,社会的善意总是需要渠道来表达,它依照社会的文明程度增长,而不是依赖于一个孤傲的组织生存。所以很多人把目光和希望投给了以壹基金、“大病医保”等为首的民间公益组织。

  灾情发生后,壹基金在一天内所收到的承诺捐款总额超过2000万。邓飞所领导的“大病医保”公益基金紧急决定在雅安重灾区建立一支医疗专项基金,为灾区伤病儿童提供高额的医疗报销,预计首支基金投入将达到300万元;“爱心衣橱”团队也迅速调配出防风防雨保暖透气的儿童冲锋衣裤约5000套;一向高调饱受争议的“中国首善”陈光标,于20日下午到达灾区,协调租用了13台大型机械参与救灾,案例不胜枚举。

  与红十字会的孤掌难鸣相比,为什么民间公益组织会一呼百应?

  大家普遍认为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曾经对红会纳入的不妥协,表达了气节、证明了态度,这种类似梁山好汉的“起义反抗”,带着天生的民意顺从。虽然扛的不是“替天行道”的大旗,也立起了一块“替官行善”的招牌。除此之外,民众的转向更多的是因为对官方公益组织不信任。很多心系雅安的志愿者私自进入灾区,很多人并不具有专业的救援能力,没帮上忙反而在不停添乱,大量私家车的涌入造成了专业的救援队伍在路上被堵、珍贵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1日凌晨1点30分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一行200人欲飞奔芦山县灾区,但不给力的交通让这支队伍用了12个小时才抵达。更有不少载有救灾物资的大型车辆已在雅安市内等候了近一天一夜。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这种特殊时期下,民间的非专业组织无论从技术、规模还是效率上都不能和国家力量、专业团队相比。无论以红会为代表的官方公益组织之前有多不尽人意,但是它们现在所拥有的力量还是可以发挥最大作用的。从全局着眼,还没到批评问责的时间,在生命面前,最大限度的救援是首要任务。

  而关于什么是自己的主要任务,红会还算理智。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介绍,目前红会的任务还是以搜救和医疗为主,同时,在受灾群众安置方面也在统筹调度。虽然之前官方以“对微博被刷屏暂不回应”的方式来回应,依旧引发强烈不满,但我们更愿意相信红会是在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抢险救灾之中。

  面对“说即错”的舆论反弹,红会应该庆幸,虽然来给红会这方慈善埋单的人少了,但是对它的关注度并没有下降。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尽管红会屡遭舆论唾弃,但至少还没有被舆论抛弃。就像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备受老师关注一样,往往这样的学生的进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

  因为红会以往交给社会的答卷分数太差,导致如今一分一毫都在舆论的监督之下。这种死盯式的防守,让红会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如履薄冰,生怕被抓住马脚,稍有不慎就会迎来舆论炮轰。目前看来,这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眷顾”,随着时间的推移,聚焦在红会身上的目光会慢慢挪开,但是红会应该把这种殚精竭虑的状态视为常态。其实不仅是红会,每一个政府部门、每一个官方组织都应该有这种被舆论死守的心理准备和觉悟。

  雅安救灾还在继续,我们并不指望让舆论再给红会一次机会,红会也别奢望一次行动就能收拾好这几年败坏下来的烂摊子,还是先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的救灾工作。经过这次与民间公益的鲜明对比,只要红会过后能够充分反思自己,不再有大摇大摆的傲慢,用行动换回舆论的认可也并非遥遥无期。

  反正已经垫底了,只要别破罐破摔,一旦进步就肯定能看到。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