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已经发布一段时间。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基层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依然存在,拉开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对于这些政府机关来说,改作风当从“改门风”开始!(2月20日新华网)
政府大门难进,这个并非新鲜事。不过,在时下全国改作风之际,门依然难进,就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政府大门有多难进,则意味着政府部门的开放程度有多少、办事难度指数有多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多少,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民众清楚这个道理,一些政府部门却未必明白,有的甚至还设置种种障碍,导致政府门难进成为常态。
可以说,政府大门就是一块“试金石”,测试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开放程度。如果老百姓连门都进不去的话,为人民服务必然成为空谈。同时,封闭的政府大门亦是不自信的表现,害怕、恐惧的东西太多,才会设置诸多障碍,长此以往,政府与民众之间,必然形成一道巨大的鸿沟。
“不随便放进任何一个可能给领导添麻烦的人”成了门卫墨守的一条“通则”。门卫成为“过滤器”,可以为领导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顺利进门,而那些可能给领导添堵、添乱的平头百姓绝不能想进就进。有如此众多的“潜规则”条件限制,“门难进”则就顺理成章。“门难进”对公众而言,是一个极不公平的待遇,不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理念,其背后乃是衙门意识、权力意识作祟,仍是将民众当做被管制的人,而非现代公民来服务。
如今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机构的服务意识大幅提高,公民意识亦逐步觉醒,对政府部门愈发苛求,要求其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一些政府部门并未与时俱进,仍然抱持权力中心的思维,端着高高在上的姿态,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不肯向民众俯首低眉。改作风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从中央到地方,均要落实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拉近民众与政府部门的距离,把政府大门打开,还给民众自由进出的权利。
要改变“门难进”,就要废止权力意识,让官员们重新认识到,他们的权力乃是人民所赋予,只有做好服务,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还要改变政府运作模式,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建立一套考核评判体系,由民众给政府部门的服务打分,并对应相应的奖惩标准,以实现优胜劣汰。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