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不堪重负,“中国式检查”可以休矣!

2013年01月30日 07:20   来源:羊城晚报   滕朝阳

  1月27日,在广东省政协大会上,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经济委副主任郭清宏“炮轰”检查考核活动泛滥,基层不堪重负,建议取消其中的80%~90%。

  检查多且滥,和公款吃喝一样,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减少检查的呼声可谓不断,相关措施也不时出台,但到今天,检查的景象依然蔚为大观。比如,某市一年接待的上级检查竟达400多次,同时市里下到县上去检查也有100次。可以说,一年到头,各级各类的检查几乎无日无之。至于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之称的乡镇,要应付的检查恐怕只会更多。

  做工作总免不了要有部署、有目标、有任务,如果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存在差异,那么工作中有检查、有督促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倘有人主张全面取消检查,就不仅近于偏激,事实上也不利于工作的推进。问题在于,凡工作都要全面检查,凡检查都要自上而下劳师动众,则检查的作用和价值就被稀释乃至于消失,只给人们留下可恶的观感。

  假如允许做一个未必恰当的概括,则或许可以称已成痼疾的检查为“中国式检查”。这种检查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工作以检查为本位。在上者或以为布置、检查为工作本职,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催一催,不过是职责所系;在下者岂敢怠慢,迎来送往,陪吃陪喝,东奔西走,客观上就形成以检查为工作轴心,哪有“闲工夫”去抓实际工作?

  二是检查以上级为本位。检查者往往是上级,被检查者则常常是下级,仿佛只有上级才有检查的权利,而下级则只有接受检查的义务。这不能说错,但很不完备。上级可以成为检查的一个主体,但不宜成为唯一的主体。一个地方或部门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个地方或部门的群众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因此,地方或部门的工作做得如何,可以也应当让群众来评判。即便是必不可少的检查,也要去听群众的心声,这样才比较容易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

  三是检查前与检查后一个样。郭清宏委员说,“今天这个检查组,明天那个督察组,后天再来一个巡视组”,人力、精力有限,实际工作无从谈起,结果检查考核过关了,“工作还是老样子”。这样的检查除了劳民伤财,只能催生形式主义,然后又成为形式主义的俘虏。

  “中国式检查”也许还可以归纳出其他特征,但它已成一个怪圈,似乎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市一年接待的上级检查达400多次,不能不说深受频繁检查之苦,但它下到县里去检查也有100次,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动的。仿佛大家都是检查这根链条上的一环,都苦不堪言,却又不由自主地把检查的烦恼和苦闷传导到下一个环节。如果决意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追根溯源,检查的源头不在下而在上,那么就必须自上而下地加以改革。老实说,减少名目繁多的检查,从省一级做起,也未必就能见效。

  很多人都懂得,让别人意识到并尊重自己的存在,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施予检查,何况检查还有推动工作的光环与大义。所以,指望部门自行削减检查项目,意味着指望部门自觉约束自身权力,而这与权力自我扩张的本性正相背离。但即使检查项目一时还做不到大规模减少,所谓检查能不能少一点花样翻新,少一点“亲自”,少一点花销,少一点虚张声势呢?

  (作者是北京青年评论家)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