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让“行业惯例”暗箭伤人了

2024-09-09 06:58 来源:光明网

  “延迟退房2个小时,酒店加收半天房费”——普通消费者遇到这事或许忍忍就算了,但河南鼎厚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某却较起了真,将酒店起诉至法院。历时8个月,经过一审、二审程序,甘肃省陇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作出二审判决,要求酒店退还多收的224元房费。近日,这则律师打官司挑战酒店“行业惯例”胜诉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

  无论你去旅游,还是去出差,只要入住过一些酒店,就足以知道,这确实是酒店的“行业惯例”之一——一般要12点前退房,12点到18点退房收半天房费,18点以后退房收一天房费。虽然消费者觉得“不甚合理”,但多数人还是不愿意较真,要么12点前退房,要么交钱了事,毕竟谁也不希望给旅途添堵。这般现实,也是对这一“行业惯例”的一种纵容。

  这一次,律师的“较真”与胜诉一时之间获得点赞无数。黄律师做了很多人想做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而且也切实得到了法律的认可,说是一堂生动的法律课也不为过。然而,也要看到,黄律师虽然胜诉,但经过8个月的“博弈”,最终只得到了退还的200多元房费。其中收益与付出的不平衡,显然并不是普通人能轻易效仿的。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延迟2小时退房收取半天费用,肯定是不合理的“霸王条款”。而且,2009年8月,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公布《中国旅游饭店行业规范》(修订版),删去了“中午12时退房,超过12时加收半天房费,超过18时加收1天房费”的规定。这也意味着,多数酒店试图以含糊其辞的表达多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就更加无据可依。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不断觉醒,公众的法律素养正在不断提升。较真的律师引发的公众讨论,其实给消费者打了一个不错的样。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依然只是个案,只是个体的胜利,并非法律的胜利。置于更宏大的视野来审视,类似的“行业惯例”,恐怕也不少。那对相关的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来说,则不能无动于衷,而应积极作为,不能让所谓的“行业惯例”继续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应让法律长出牙齿、让利剑高悬,以保持足够的震慑力。

  总之,不能再让“行业惯例”暗箭伤人了,这应该成为基本的底线与共识。那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还是各相关部门,都应为此作出必要的努力与贡献。(龙敏飞)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能再让“行业惯例”暗箭伤人了

2024年09月09日 06:58   来源:光明网   龙敏飞

  “延迟退房2个小时,酒店加收半天房费”——普通消费者遇到这事或许忍忍就算了,但河南鼎厚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某却较起了真,将酒店起诉至法院。历时8个月,经过一审、二审程序,甘肃省陇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作出二审判决,要求酒店退还多收的224元房费。近日,这则律师打官司挑战酒店“行业惯例”胜诉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

  无论你去旅游,还是去出差,只要入住过一些酒店,就足以知道,这确实是酒店的“行业惯例”之一——一般要12点前退房,12点到18点退房收半天房费,18点以后退房收一天房费。虽然消费者觉得“不甚合理”,但多数人还是不愿意较真,要么12点前退房,要么交钱了事,毕竟谁也不希望给旅途添堵。这般现实,也是对这一“行业惯例”的一种纵容。

  这一次,律师的“较真”与胜诉一时之间获得点赞无数。黄律师做了很多人想做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而且也切实得到了法律的认可,说是一堂生动的法律课也不为过。然而,也要看到,黄律师虽然胜诉,但经过8个月的“博弈”,最终只得到了退还的200多元房费。其中收益与付出的不平衡,显然并不是普通人能轻易效仿的。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延迟2小时退房收取半天费用,肯定是不合理的“霸王条款”。而且,2009年8月,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公布《中国旅游饭店行业规范》(修订版),删去了“中午12时退房,超过12时加收半天房费,超过18时加收1天房费”的规定。这也意味着,多数酒店试图以含糊其辞的表达多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就更加无据可依。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不断觉醒,公众的法律素养正在不断提升。较真的律师引发的公众讨论,其实给消费者打了一个不错的样。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依然只是个案,只是个体的胜利,并非法律的胜利。置于更宏大的视野来审视,类似的“行业惯例”,恐怕也不少。那对相关的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来说,则不能无动于衷,而应积极作为,不能让所谓的“行业惯例”继续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应让法律长出牙齿、让利剑高悬,以保持足够的震慑力。

  总之,不能再让“行业惯例”暗箭伤人了,这应该成为基本的底线与共识。那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还是各相关部门,都应为此作出必要的努力与贡献。(龙敏飞)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