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由心生 言为心声

2024-08-28 07: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家为什么写作?

  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曾以“金蔷薇”作比喻,说明作家创作的技巧和心理。巴黎金街有一个老清洁工,在清扫时发现,地上的尘土中含有少许金粉。于是他用一生的时间,从收集的尘土中,筛出一点点金粉,最终铸成一小块金子,并将其打造成一朵金蔷薇,打算送给他曾经认识的一个女孩儿,祝愿她幸福。

  我想写作的过程正是如此,从尘土中收集金粉,打造成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也以此阐释创作的目的:“我们的创作旨在让大地的美丽,让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斗争的呼声,让人类广阔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战胜黑暗,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

  从这个意义上,文风与作者的志向、精神、人格、胸怀以及写作目的密切相关。真诚为人民书写的作家,决不会以华丽的文字装饰自己,更不会哗众取宠。这样的作家,从扎实的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素材,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艺术营养,自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内容不会空洞,文风不会虚假。

  为文,需要我们以自己的思想、情感、技巧,将生活的浊水蒸馏,变浊为清。因此,伟大的作品,需要伟大的心灵,“为文之心”十分重要。

  怎样的“文心”才能流淌出真诚的文字?我认为,该如明代哲学家李贽《童心说》中所说的“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在童年时代,我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超越功利,喜欢自由自在地游戏;我们相信万物有灵,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我们少有偏见,乐观向上。但随着年岁增长,无数“道理闻见”或许会影响我们的直觉判断,赞扬与批评、美与丑、优长与缺陷等价值选择,或许会让我们迷失方向,童心尽失,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有德之言,是心灵内在美的外化与彰显,是笃实人格生发出的光辉。改文风,要从守护和唤醒我们的童心开始。守护童心,就是守护我们真诚的人格,唤醒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言由心生、言为心声。

  (作者:汤素兰,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言由心生 言为心声

2024年08月28日 07:29   来源:光明日报   汤素兰

  作家为什么写作?

  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曾以“金蔷薇”作比喻,说明作家创作的技巧和心理。巴黎金街有一个老清洁工,在清扫时发现,地上的尘土中含有少许金粉。于是他用一生的时间,从收集的尘土中,筛出一点点金粉,最终铸成一小块金子,并将其打造成一朵金蔷薇,打算送给他曾经认识的一个女孩儿,祝愿她幸福。

  我想写作的过程正是如此,从尘土中收集金粉,打造成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也以此阐释创作的目的:“我们的创作旨在让大地的美丽,让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斗争的呼声,让人类广阔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战胜黑暗,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

  从这个意义上,文风与作者的志向、精神、人格、胸怀以及写作目的密切相关。真诚为人民书写的作家,决不会以华丽的文字装饰自己,更不会哗众取宠。这样的作家,从扎实的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素材,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艺术营养,自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内容不会空洞,文风不会虚假。

  为文,需要我们以自己的思想、情感、技巧,将生活的浊水蒸馏,变浊为清。因此,伟大的作品,需要伟大的心灵,“为文之心”十分重要。

  怎样的“文心”才能流淌出真诚的文字?我认为,该如明代哲学家李贽《童心说》中所说的“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在童年时代,我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超越功利,喜欢自由自在地游戏;我们相信万物有灵,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我们少有偏见,乐观向上。但随着年岁增长,无数“道理闻见”或许会影响我们的直觉判断,赞扬与批评、美与丑、优长与缺陷等价值选择,或许会让我们迷失方向,童心尽失,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有德之言,是心灵内在美的外化与彰显,是笃实人格生发出的光辉。改文风,要从守护和唤醒我们的童心开始。守护童心,就是守护我们真诚的人格,唤醒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言由心生、言为心声。

  (作者:汤素兰,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