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女士从大连医科大中山学院毕业后,在家乡摆摊创业卖雪糕,并且拍摄短视频记录摆摊生活,并且发到社交平台上。这本身是自食其力的创业行为,然而该学校派辅导员私下沟通,要求李女士删除有关学校信息的视频,理由是影响学校声誉。摆摊创业是为了生存和赚钱,毕业生勇于脱下“长衫”卖雪糕,却被高校认为是影响了学校声誉。口口声声说支持学生多种方式就业,却容不下偏见,只允许“体面”就业。
高校要求删视频,就因为学生创业摆摊,而不是一份所谓的“体面”工作?
现如今的社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市场饱和,专业对口率下降。在此背景之下,“摆摊”等灵活就业方式是毕业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她勇于脱下“长衫”,不局限于寻找对口工作,勇敢创业,打破常规已经是进步之举。但校方要求删视频的做法,折射出部分高校仍受传统职业刻板印象影响——“体面工作”“稳定职业”才是教育成果的显现和标签,而摆摊、灵活就业等则被视为“不够成功”的体现。
从教育本质出发,高校的育人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而非塑造统一规格的“职业样本”。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路径,既是对 “职业无高低” 理念的践行,也是教育包容度的体现。若过度强调 “体面就业”,可能会无形中加剧学生的职业焦虑,甚至限制其发展空间。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如果只在乎这样的“面子”和“声誉”,将其置于学生真实生存发展需求之上,不仅扼杀学生创业的勇气,还传递出错误的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