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求毕业生删摆摊视频,丢了谁的“面子”?

2025-07-04 07:39 来源:红网

近日,李女士从大连医科大中山学院毕业后,在家乡摆摊创业卖雪糕,并且拍摄短视频记录摆摊生活,并且发到社交平台上。这本身是自食其力的创业行为,然而该学校派辅导员私下沟通,要求李女士删除有关学校信息的视频,理由是影响学校声誉。摆摊创业是为了生存和赚钱,毕业生勇于脱下“长衫”卖雪糕,却被高校认为是影响了学校声誉。口口声声说支持学生多种方式就业,却容不下偏见,只允许“体面”就业。

高校要求删视频,就因为学生创业摆摊,而不是一份所谓的“体面”工作?

现如今的社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市场饱和,专业对口率下降。在此背景之下,“摆摊”等灵活就业方式是毕业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她勇于脱下“长衫”,不局限于寻找对口工作,勇敢创业,打破常规已经是进步之举。但校方要求删视频的做法,折射出部分高校仍受传统职业刻板印象影响——“体面工作”“稳定职业”才是教育成果的显现和标签,而摆摊、灵活就业等则被视为“不够成功”的体现。

从教育本质出发,高校的育人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而非塑造统一规格的“职业样本”。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路径,既是对 “职业无高低” 理念的践行,也是教育包容度的体现。若过度强调 “体面就业”,可能会无形中加剧学生的职业焦虑,甚至限制其发展空间。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如果只在乎这样的“面子”和“声誉”,将其置于学生真实生存发展需求之上,不仅扼杀学生创业的勇气,还传递出错误的就业观念。

此事件虽然是个别事件,但是我们依旧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而言,需要在高校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长自己的能力,以专业能力应对市场竞争;同时,也要勇于创业和尝试,不局限于世俗规定的“体面”工作,通过劳动多种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对高校而言,应该正视“声誉”的衡量标准和价值观偏差,思考如何为学生灵活就业提供更多支持,让“支持多样就业”落到实处;全国其他高校也应该更注重学生自身成长而非职业标签。通过设置相关课程等传递“职业无高低,劳动无贵贱”的观念。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选择发展路径和就业方向。

当“摆摊创业”被视为“不够成功”的标签,折射的是职业观念的滞后;当高校能以包容姿态看待每一种合法合规的就业选择,才真正体现教育的进步。期待更多高校应放下“体面”偏见,守护学生多元选择的勇气,让教育真正成为托举每个奋斗者的力量,而非困人枷锁。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校要求毕业生删摆摊视频,丢了谁的“面子”?

2025年07月04日 07:39   来源:红网   王语沨

近日,李女士从大连医科大中山学院毕业后,在家乡摆摊创业卖雪糕,并且拍摄短视频记录摆摊生活,并且发到社交平台上。这本身是自食其力的创业行为,然而该学校派辅导员私下沟通,要求李女士删除有关学校信息的视频,理由是影响学校声誉。摆摊创业是为了生存和赚钱,毕业生勇于脱下“长衫”卖雪糕,却被高校认为是影响了学校声誉。口口声声说支持学生多种方式就业,却容不下偏见,只允许“体面”就业。

高校要求删视频,就因为学生创业摆摊,而不是一份所谓的“体面”工作?

现如今的社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市场饱和,专业对口率下降。在此背景之下,“摆摊”等灵活就业方式是毕业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她勇于脱下“长衫”,不局限于寻找对口工作,勇敢创业,打破常规已经是进步之举。但校方要求删视频的做法,折射出部分高校仍受传统职业刻板印象影响——“体面工作”“稳定职业”才是教育成果的显现和标签,而摆摊、灵活就业等则被视为“不够成功”的体现。

从教育本质出发,高校的育人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而非塑造统一规格的“职业样本”。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路径,既是对 “职业无高低” 理念的践行,也是教育包容度的体现。若过度强调 “体面就业”,可能会无形中加剧学生的职业焦虑,甚至限制其发展空间。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如果只在乎这样的“面子”和“声誉”,将其置于学生真实生存发展需求之上,不仅扼杀学生创业的勇气,还传递出错误的就业观念。

此事件虽然是个别事件,但是我们依旧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而言,需要在高校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长自己的能力,以专业能力应对市场竞争;同时,也要勇于创业和尝试,不局限于世俗规定的“体面”工作,通过劳动多种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对高校而言,应该正视“声誉”的衡量标准和价值观偏差,思考如何为学生灵活就业提供更多支持,让“支持多样就业”落到实处;全国其他高校也应该更注重学生自身成长而非职业标签。通过设置相关课程等传递“职业无高低,劳动无贵贱”的观念。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选择发展路径和就业方向。

当“摆摊创业”被视为“不够成功”的标签,折射的是职业观念的滞后;当高校能以包容姿态看待每一种合法合规的就业选择,才真正体现教育的进步。期待更多高校应放下“体面”偏见,守护学生多元选择的勇气,让教育真正成为托举每个奋斗者的力量,而非困人枷锁。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