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掠夺式旅游”亮红牌

2025-07-04 07:22 来源:深圳特区报

“大理的野生菌,马上要被游客采绝了。”近日,一篇讲述大批量游客进入云南大理苍山掠夺式采摘野生菌的帖文,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采菌热的兴起,并非偶然。采菌子作为云南的特色活动,一些地方将此为卖点开发“采摘游”等项目,带动了这一活动的流行。另外,社交媒体的传播也为采菌的“走红”推波助澜。一方面,各种关于野生菌的美食分享、采摘攻略、“爆筐”经验分享的视频,不仅获得大量点赞和关注,还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另一方面,有人将其当成生财之道和流量密码,在网上发帖揽客,组织收费采摘活动,也是导致每天上万游客进入苍山采菌子的原因之一。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掠夺式采菌对生态的危害不容小觑。野生菌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它与树木、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相互依存。为采菌子“掘地三尺”,将落叶层反复刨开,不仅会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还会让野生菌数量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进而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采菌有风险,“菇勇者”不能当。苍山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游客贸然深入易遭遇迷路、失温等险情。而一旦进入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采菌更涉嫌违规违法。更重要的是,野生菌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毒品种,误采误食剧毒野生菌轻则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重则危及生命。

面对野生菌采摘乱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治。目前,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采取“卡点值守+违规罚款”等措施,当地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动态巡护,严禁掠夺式采菌、破坏生态的行为,从源头上“堵”住以采菌为“卖点”的违规商业行为。此外,要开展各种形式的野生菌识别、生态价值、生态保护和相关法规的立体科普,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当然,平台也不能无所作为,应对误导大众的采摘网帖、商品进行清理,同时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刹住“爆筐”的炫耀之风。

野生菌虽美,文明、理性采摘才是正道。作为游客,要做生态体验者,而非资源掠夺者,不妨放下铲子,拿起相机,在记录菌群与森林共生的奇妙景观的同时,满足好奇之心,传播自然之美。唯有人人都承担起文明责任,敬畏自然,方能在永续的和谐共生中,真正守住这份大自然的馈赠。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向“掠夺式旅游”亮红牌

2025年07月04日 07:22   来源:深圳特区报   钟书见

“大理的野生菌,马上要被游客采绝了。”近日,一篇讲述大批量游客进入云南大理苍山掠夺式采摘野生菌的帖文,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采菌热的兴起,并非偶然。采菌子作为云南的特色活动,一些地方将此为卖点开发“采摘游”等项目,带动了这一活动的流行。另外,社交媒体的传播也为采菌的“走红”推波助澜。一方面,各种关于野生菌的美食分享、采摘攻略、“爆筐”经验分享的视频,不仅获得大量点赞和关注,还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另一方面,有人将其当成生财之道和流量密码,在网上发帖揽客,组织收费采摘活动,也是导致每天上万游客进入苍山采菌子的原因之一。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掠夺式采菌对生态的危害不容小觑。野生菌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它与树木、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相互依存。为采菌子“掘地三尺”,将落叶层反复刨开,不仅会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还会让野生菌数量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进而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采菌有风险,“菇勇者”不能当。苍山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游客贸然深入易遭遇迷路、失温等险情。而一旦进入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采菌更涉嫌违规违法。更重要的是,野生菌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毒品种,误采误食剧毒野生菌轻则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重则危及生命。

面对野生菌采摘乱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治。目前,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采取“卡点值守+违规罚款”等措施,当地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动态巡护,严禁掠夺式采菌、破坏生态的行为,从源头上“堵”住以采菌为“卖点”的违规商业行为。此外,要开展各种形式的野生菌识别、生态价值、生态保护和相关法规的立体科普,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当然,平台也不能无所作为,应对误导大众的采摘网帖、商品进行清理,同时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刹住“爆筐”的炫耀之风。

野生菌虽美,文明、理性采摘才是正道。作为游客,要做生态体验者,而非资源掠夺者,不妨放下铲子,拿起相机,在记录菌群与森林共生的奇妙景观的同时,满足好奇之心,传播自然之美。唯有人人都承担起文明责任,敬畏自然,方能在永续的和谐共生中,真正守住这份大自然的馈赠。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