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药品要扫码,无码医保不结算”迈出数字化治理关键一步

2025-07-03 07:38 来源:工人日报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如不扫码销售药品,医保基金将拒付;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见7月1日《人民日报》)

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人社部、卫健委、药监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药品追溯码在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领域采集应用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自2025年7月1日起,销售环节需按要求扫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如今这一政策正式落地,我国医保监管迈出了数字化治理的关键一步。

药品追溯码作为药品的“电子身份证”,核心价值在于其唯一性和全流程可追溯性。一盒药品的追溯码仅对应一次扫码销售记录,若重复出现,系统便会自动识别假药、回流药或串换销售等违规行为。这种“技术+规则”的双重约束,以技术手段构建起药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全链条监管网络,在保障用药安全、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来,药品追溯码在医保目录谈判、集中带量采购中已得到充分应用,然而部分医疗机构在销售环节仍存在药品“空刷套刷”、骗保等行为,导致医保基金流失。如今追溯码系统向销售环节覆盖,使得每笔医保结算都与药品的真实流向挂钩,形成了精准打击违规操作的“数据铁笼”。

对于消费者而言,药品追溯码提供了透明的信息查询渠道。买药过程中,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药品生产日期、流通路径等全流程数据,避免买到临期、过期或来源不明的药品,从而实现“买得明白、用得放心”。这种公众参与式监管,既增强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形成了社会共治的良性循环。对医药机构而言,这一政策的落地实施倒逼其规范作业流程,强化主体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药饮片、院内制剂等暂未纳入强制扫码范围;对此前已采购的无追溯码药品,列入“无码库”管理,暂可进行医保结算——这些都体现了监管的弹性与充分的现实考量。

政策全面落地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现实挑战也不容忽视。比如,部分医疗机构在追溯码采集、上传环节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问题,拆零药品的追溯码管理需细化规则等。对此,监管部门需加强培训与指导,完善技术接口,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

药品追溯码制度的实施,是数字化时代医药监管的生动实践。技术手段升级的背后,是监管理念的创新。买卖药品要扫码,无码医保不结算——当“码上监管”全链条全流程覆盖,药品安全将更有保障,医保基金将更加安全,患者权益也将得到更坚实守护。期待这一制度的全面应用,让“透明药监、智慧医保”的愿景更好照进现实,进一步助力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买卖药品要扫码,无码医保不结算”迈出数字化治理关键一步

2025年07月03日 07:38   来源:工人日报   童方萍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如不扫码销售药品,医保基金将拒付;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见7月1日《人民日报》)

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人社部、卫健委、药监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药品追溯码在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领域采集应用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自2025年7月1日起,销售环节需按要求扫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如今这一政策正式落地,我国医保监管迈出了数字化治理的关键一步。

药品追溯码作为药品的“电子身份证”,核心价值在于其唯一性和全流程可追溯性。一盒药品的追溯码仅对应一次扫码销售记录,若重复出现,系统便会自动识别假药、回流药或串换销售等违规行为。这种“技术+规则”的双重约束,以技术手段构建起药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全链条监管网络,在保障用药安全、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来,药品追溯码在医保目录谈判、集中带量采购中已得到充分应用,然而部分医疗机构在销售环节仍存在药品“空刷套刷”、骗保等行为,导致医保基金流失。如今追溯码系统向销售环节覆盖,使得每笔医保结算都与药品的真实流向挂钩,形成了精准打击违规操作的“数据铁笼”。

对于消费者而言,药品追溯码提供了透明的信息查询渠道。买药过程中,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药品生产日期、流通路径等全流程数据,避免买到临期、过期或来源不明的药品,从而实现“买得明白、用得放心”。这种公众参与式监管,既增强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形成了社会共治的良性循环。对医药机构而言,这一政策的落地实施倒逼其规范作业流程,强化主体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药饮片、院内制剂等暂未纳入强制扫码范围;对此前已采购的无追溯码药品,列入“无码库”管理,暂可进行医保结算——这些都体现了监管的弹性与充分的现实考量。

政策全面落地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现实挑战也不容忽视。比如,部分医疗机构在追溯码采集、上传环节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问题,拆零药品的追溯码管理需细化规则等。对此,监管部门需加强培训与指导,完善技术接口,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

药品追溯码制度的实施,是数字化时代医药监管的生动实践。技术手段升级的背后,是监管理念的创新。买卖药品要扫码,无码医保不结算——当“码上监管”全链条全流程覆盖,药品安全将更有保障,医保基金将更加安全,患者权益也将得到更坚实守护。期待这一制度的全面应用,让“透明药监、智慧医保”的愿景更好照进现实,进一步助力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