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钙钛矿能否照亮光伏未来

2025-07-03 0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调光玻璃天幕、彩色发电幕墙、光伏手机背板、发电遮阳伞……今年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SNEC 2025)上,最新研发的钙钛矿光伏产品及解决方案集中亮相,在千篇一律的晶硅光伏组件中独树一帜,钙钛矿也成为近来头部光伏企业提及的高频词。在光伏行业竞争加剧的当下,钙钛矿这项被誉为光伏“新物种”的技术,是否真到了颠覆行业的临界点?

钙钛矿并不是一种天然矿物,它既不含钙,也不含钛,而是泛指一类具有特殊晶体结构的化合物。这类物质最早发现于钙钛矿石中的钛酸钙化合物,因而得名。在光伏领域,钙钛矿材料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光吸收能力极强,能够高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与传统硅基光伏材料相比,钙钛矿不仅具有更高光电转换效率潜力,且在生产过程中更加节能环保,成本也更低廉。这些优势让它在众多光伏技术路线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关注的“明星”。

钙钛矿光伏技术一旦规模化商用,对光伏产业破局和能源转型意义重大。在光伏行业,效率与成本是永恒的命题。晶硅电池技术经过数十年发展,效率提升至27%左右,已接近理论极限,且制造成本受制于高纯度硅料与复杂工艺,进一步下探空间有限。技术进步触碰“天花板”,也是当前光伏行业内卷式困局的重要原因。

钙钛矿电池为光伏行业打开了一扇“新世界大门”。在效率方面,钙钛矿材料可以人工灵活调整“配方”,充分利用不同波长的太阳光,将其转化为电能。单结钙钛矿理论效率超30%,叠层电池可达40%以上,远超晶硅电池;在成本方面,钙钛矿电池制备工艺简洁高效,从原材料到成品组件的转化,在单一工厂内即可完成,生产速度也远超晶硅,有望大幅降低生产门槛与成本;在应用方面,钙钛矿轻薄、柔性、可半透明、弱光响应好的特性,让太阳能利用场景不再局限于传统光伏电站,为光伏建筑一体化、可穿戴能源设备、汽车车顶等新领域开辟了道路,不仅大幅拓宽光伏应用空间,还有助于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优化光伏产业生态格局。

从能源转型角度看,太阳能是核心清洁能源。钙钛矿光伏技术的高效率和低成本,能够加速光伏大规模应用。它有助于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传统化石能源依赖,推动全球能源向清洁、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

在产业进程方面,钙钛矿已逐渐逼近商业化临界点。当前,协鑫光电、纤纳光电、极电光能等初创企业均投建吉瓦级生产线;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科科技、天合光能等头部企业均已投入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研发,有的已经建成百兆瓦级产线;中国石油、中国中核、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京东方等企业也跨界布局钙钛矿,加速启动中试线及更大规模产线建设。

不过罗马并非一日建成,钙钛矿电池在迈向“颠覆”的道路上,也面临着重重荆棘。稳定性是当前一大短板,在水、氧、光、热的长期侵蚀下,钙钛矿电池性能衰减问题亟待解决;生产规模扩大,大面积制备时如何保证薄膜均匀性、减少缺陷,也是一道工艺放大难题;同时,专用材料、设备供应链尚未成熟,行业标准和测试认证体系也亟待建立。

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短期内,钙钛矿技术将更多采用钙钛矿和晶硅叠层电池形式推广,利用硅基产业链基础,有望快速打开市场。中期,独立钙钛矿组件在建筑一体化、消费电子等细分领域规模化应用,为这些领域带来全新发展机遇。长期看,若稳定性突破,可能颠覆传统光伏格局,成为光伏市场主流。

“钙钛矿是未来”已成行业共识。未来几年,是验证其商业化可行性的“黄金窗口期”,量产组件良率、成本下降速率、长期可靠性数据将成破局关键。这一过程中,政策引导、标准建立、产业链协同至关重要。投资者需有耐心支持长期技术攻坚,企业需避免“短视竞争”,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钙钛矿能否照亮光伏未来

2025年07月03日 0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调光玻璃天幕、彩色发电幕墙、光伏手机背板、发电遮阳伞……今年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SNEC 2025)上,最新研发的钙钛矿光伏产品及解决方案集中亮相,在千篇一律的晶硅光伏组件中独树一帜,钙钛矿也成为近来头部光伏企业提及的高频词。在光伏行业竞争加剧的当下,钙钛矿这项被誉为光伏“新物种”的技术,是否真到了颠覆行业的临界点?

钙钛矿并不是一种天然矿物,它既不含钙,也不含钛,而是泛指一类具有特殊晶体结构的化合物。这类物质最早发现于钙钛矿石中的钛酸钙化合物,因而得名。在光伏领域,钙钛矿材料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光吸收能力极强,能够高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与传统硅基光伏材料相比,钙钛矿不仅具有更高光电转换效率潜力,且在生产过程中更加节能环保,成本也更低廉。这些优势让它在众多光伏技术路线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关注的“明星”。

钙钛矿光伏技术一旦规模化商用,对光伏产业破局和能源转型意义重大。在光伏行业,效率与成本是永恒的命题。晶硅电池技术经过数十年发展,效率提升至27%左右,已接近理论极限,且制造成本受制于高纯度硅料与复杂工艺,进一步下探空间有限。技术进步触碰“天花板”,也是当前光伏行业内卷式困局的重要原因。

钙钛矿电池为光伏行业打开了一扇“新世界大门”。在效率方面,钙钛矿材料可以人工灵活调整“配方”,充分利用不同波长的太阳光,将其转化为电能。单结钙钛矿理论效率超30%,叠层电池可达40%以上,远超晶硅电池;在成本方面,钙钛矿电池制备工艺简洁高效,从原材料到成品组件的转化,在单一工厂内即可完成,生产速度也远超晶硅,有望大幅降低生产门槛与成本;在应用方面,钙钛矿轻薄、柔性、可半透明、弱光响应好的特性,让太阳能利用场景不再局限于传统光伏电站,为光伏建筑一体化、可穿戴能源设备、汽车车顶等新领域开辟了道路,不仅大幅拓宽光伏应用空间,还有助于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优化光伏产业生态格局。

从能源转型角度看,太阳能是核心清洁能源。钙钛矿光伏技术的高效率和低成本,能够加速光伏大规模应用。它有助于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传统化石能源依赖,推动全球能源向清洁、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

在产业进程方面,钙钛矿已逐渐逼近商业化临界点。当前,协鑫光电、纤纳光电、极电光能等初创企业均投建吉瓦级生产线;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科科技、天合光能等头部企业均已投入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研发,有的已经建成百兆瓦级产线;中国石油、中国中核、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京东方等企业也跨界布局钙钛矿,加速启动中试线及更大规模产线建设。

不过罗马并非一日建成,钙钛矿电池在迈向“颠覆”的道路上,也面临着重重荆棘。稳定性是当前一大短板,在水、氧、光、热的长期侵蚀下,钙钛矿电池性能衰减问题亟待解决;生产规模扩大,大面积制备时如何保证薄膜均匀性、减少缺陷,也是一道工艺放大难题;同时,专用材料、设备供应链尚未成熟,行业标准和测试认证体系也亟待建立。

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短期内,钙钛矿技术将更多采用钙钛矿和晶硅叠层电池形式推广,利用硅基产业链基础,有望快速打开市场。中期,独立钙钛矿组件在建筑一体化、消费电子等细分领域规模化应用,为这些领域带来全新发展机遇。长期看,若稳定性突破,可能颠覆传统光伏格局,成为光伏市场主流。

“钙钛矿是未来”已成行业共识。未来几年,是验证其商业化可行性的“黄金窗口期”,量产组件良率、成本下降速率、长期可靠性数据将成破局关键。这一过程中,政策引导、标准建立、产业链协同至关重要。投资者需有耐心支持长期技术攻坚,企业需避免“短视竞争”,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