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累赘”入词典?确实该改改了

2025-07-03 06:46 来源:南方网

“孩子小,成了累赘”。近日,第12版《新华字典》中关于“累”(第二声)字的造句引发舆论涟漪,有人斥为“旧饭重炒”,直呼“大可不必”,有人质疑这是“汉奸渗透”,故意“带偏节奏”,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

其实,这并非《新华字典》首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从“玩”字组词“玩弄女性”到“别”字注释“腰里别着一支手枪”,每一次争议背后,触动的都是公众对国民级工具书“育人属性”的敏感神经。

这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出来回应称,工具书需收录负面词并遵循搭配频率,但公众的质疑也并非毫无道理。《新华字典》中小学生几乎人手一本,看到“孩子”与“累赘”关联,尚在认知成长期的孩童可能将其理解为对自身的否定。再者,“累”作为常见字,可造的句子异常丰富,偏偏选中这样易生歧义的表述,难免让人质疑编审的审慎。

作为历经七十余年修订的语言规范标杆,《新华字典》的核心功能是客观记录词汇的实际用法,而非输出价值判断,但工具书的特殊性也在于,它不仅是词语的“储藏室”,还是万千学子的“启蒙灯”。当“累赘”例句可能强化“厌童”的刻板印象时,其作为教育工具的社会责任便不应当被忽视了。这提醒我们:“语言实录”与“价值引导”并不是非此即彼,而需要智慧平衡。

破解此类争议,不妨构建更科学的编审生态:其一,组建由语言学家、教育专家、心理学家构成的多元审核团队,在词句筛选时既考究语言准确性,更考量教育适配性,避免单一语境的片面解读;其二,畅通公众反馈渠道,通过网络征集、校园调研等方式,让一线教育者与家长的声音融入修订过程,使词典更贴近真实教学场景;其三,保持与时俱进的修订自觉,对“累赘”这类隐含旧有社会心态的例句,可逐步调整为更中性的表述,让词典既能成为“语言的活化石”,又可称为“时代的坐标系”。

任何一部辞书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准确无误,罅漏之处在所难免。这场例句争议,本质是社会对文化载体教育功能的深层期待。在数字化时代,工具书的权威性不仅源于学术严谨,更在于对公众情感的尊重。唯有在语言记录中融入教育自觉,在价值引导中保持学术理性,才能让这一陪伴几代人的“知识启蒙者”,真正守护文化传承的温度与深度。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孩子是累赘”入词典?确实该改改了

2025年07月03日 06:46   来源:南方网   张辉

“孩子小,成了累赘”。近日,第12版《新华字典》中关于“累”(第二声)字的造句引发舆论涟漪,有人斥为“旧饭重炒”,直呼“大可不必”,有人质疑这是“汉奸渗透”,故意“带偏节奏”,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

其实,这并非《新华字典》首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从“玩”字组词“玩弄女性”到“别”字注释“腰里别着一支手枪”,每一次争议背后,触动的都是公众对国民级工具书“育人属性”的敏感神经。

这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出来回应称,工具书需收录负面词并遵循搭配频率,但公众的质疑也并非毫无道理。《新华字典》中小学生几乎人手一本,看到“孩子”与“累赘”关联,尚在认知成长期的孩童可能将其理解为对自身的否定。再者,“累”作为常见字,可造的句子异常丰富,偏偏选中这样易生歧义的表述,难免让人质疑编审的审慎。

作为历经七十余年修订的语言规范标杆,《新华字典》的核心功能是客观记录词汇的实际用法,而非输出价值判断,但工具书的特殊性也在于,它不仅是词语的“储藏室”,还是万千学子的“启蒙灯”。当“累赘”例句可能强化“厌童”的刻板印象时,其作为教育工具的社会责任便不应当被忽视了。这提醒我们:“语言实录”与“价值引导”并不是非此即彼,而需要智慧平衡。

破解此类争议,不妨构建更科学的编审生态:其一,组建由语言学家、教育专家、心理学家构成的多元审核团队,在词句筛选时既考究语言准确性,更考量教育适配性,避免单一语境的片面解读;其二,畅通公众反馈渠道,通过网络征集、校园调研等方式,让一线教育者与家长的声音融入修订过程,使词典更贴近真实教学场景;其三,保持与时俱进的修订自觉,对“累赘”这类隐含旧有社会心态的例句,可逐步调整为更中性的表述,让词典既能成为“语言的活化石”,又可称为“时代的坐标系”。

任何一部辞书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准确无误,罅漏之处在所难免。这场例句争议,本质是社会对文化载体教育功能的深层期待。在数字化时代,工具书的权威性不仅源于学术严谨,更在于对公众情感的尊重。唯有在语言记录中融入教育自觉,在价值引导中保持学术理性,才能让这一陪伴几代人的“知识启蒙者”,真正守护文化传承的温度与深度。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