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模拟上大学”户外培训广告引发热议。该机构人员透露,此次夏令营为期8天,计划招收近2000名营员,将邀请国内知名高校导师进行授课。在此期间,营员们将入住北京某211高校,真实体验8天7晚的大学生活,入住学生寝室、使用饭卡,全方位模拟大学生活,助力提前规划生涯。(7月1日封面新闻 )
不可否认,这类项目确实精准戳中了现实痛点。从高中到大学的身份转换,的确会让不少学生感到迷茫——如何处理宿舍关系?怎样规划学业路径?这些真实存在的困惑,让“提前适应”的宣传显得颇具吸引力。机构设计的“模拟报到”“食堂体验”等场景,也确实能制造短暂的代入感。但剥开这些花哨的包装便会发现,所谓的“沉浸式体验”不过是将大学的标准化流程拆解成了表演剧本,那些被反复演练的“高情商社交话术”“竞选班干部技巧”,本质上是把多元的成长路径简化成了功利化的生存指南。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模拟上大学”的效果却令人存疑。所谓“模拟竞选班干部”,实则是将大学丰富多元的成长路径,简化为一场功利化的技巧速成班。这种“模拟”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其对大学灵魂的抽离。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所言,短短8天终究只是“大学游学”。真正的大学生活,是图书馆的苦读,是课堂上与教授的思维碰撞,是社团活动中因热爱而生的激情,甚至是迷茫时的自我挣扎与顿悟。这些无法被设计的成长瞬间,恰是大学最珍贵的馈赠。当机构宣称能通过培训“锁定保研资格”实则是在兜售一场去除迷茫、挫折与自我觉醒的“无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