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订单农业”为名设局诈骗农民群众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订单农业”幌子,实施合同诈骗、非法生产销售假劣农资等违法犯罪行为,损害农民合法权益。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订单农业”骗局风险的提示》。(7月2日《人民日报》)
当“订单农业”这一现代化经营模式被描绘成“一本万利”的致富神话,当骗子们纷纷披上“订单农业”的华丽外衣,农民辛勤耕耘的希望便沦为了欺诈者收割的荒芜之地。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提示如一道警钟,揭示出附着于这一发展模式之上的种种骗局,其手段之狡猾、危害之深远,令人警醒。
这些骗局,如同隐伏在丰饶田野下的杂草。它们利用“小众品种”伪装,利用农民对技术门槛较高作物认知的空白,编织“投入少、利润高”的幻梦;借互联网直播的便利,以“国家级项目”“有机生态”等光环作为诱饵,伪造文书,迷惑人心;它们以远高于市场行情的“回购”价格作为诱饵,甚至安排“托儿”制造虚假履约假象,引诱更多农民踏入精心设下的圈套……
当骗子们如杂草般在“订单农业”的土地上疯狂滋生时,我们不得不质问:这难道仅仅是农民缺乏警惕的过错吗?“杂草”的蔓延,往往意味着监管土壤的疏松与养分失衡。小众农产品技术标准与市场信息的模糊,为诈骗者提供了滋生的温床;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漏洞,让精心伪装的虚假宣传得以长驱直入;企业注册注销程序的简便,成了骗子“金蝉脱壳”的快速通道;而农民长期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与金融服务的不足,则使他们在精心编织的骗局面前显得尤为脆弱。当“订单农业”成为骗子眼中低成本、高回报的“印钞机”,其深层原因正在于监管机制未能及时有效地遏制这些毒草的根系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