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手外伤的人,居然去检查内脏?”6月30日,江苏常州的市民朱先生反映,自己的堂哥在宜兴市第六人民医院(宜兴市和桥医院)处理手部伤口,却被告知需要进行多项内科彩超检查。(7月1日 《齐鲁晚报》)
34岁的朱先生因手部被玻璃划伤前往医院治疗,医生在缝合伤口后,竟开出包含前列腺、双肾、膀胱、肝胆胰脾等与外伤毫无关联的多项彩超检查项目。
面对病人家属的质疑,医生回应“如果不想做检查,可以不做”。要不是病人家属“多个心眼儿”,这一大堆项目是不是就做了呢?既然可做可不做,为何让病人花冤枉钱?这种“可做可不做”、不多问几句就让病人当“冤大头”的做法,恰恰暴露了某些医疗机构对检查项目的随意性。
令人不解的是,医院和当地卫健委说法矛盾——医院坚称这是当地卫健委规定的“常规检查”,而卫健委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单纯的手部外伤,一般不需要进行前列腺、腹部等方面的检查”。这种矛盾不仅让患者家属困惑,也让公众对医疗行业的规范性产生怀疑。
过度医疗问题并非个案。今年3月,四川成都某诊所推出“50元输液三天”促销活动;6月,合肥肥东县一诊所开业时打出“输液半价”横幅。这些行为将医疗服务商品化,仿佛治病救人成了超市打折促销的商品。试想,若手部划伤需检查内脏,那得了痔疮是否要查肝功能、肾功能?治疗脚气是否要做脑电图?这些看似荒谬的假设,却在现实中以各种形式上演。过度检查的背后,往往是医院追求经济效益的驱动,而非真正的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