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茅先生夫妇带着10个月大的婴儿游览上海动物园,临近中午,婴儿因饥饿哭闹,考虑到动物园唯一的母婴室位于游客服务中心(步行约15分钟),茅先生想在有空调的展览馆内用奶瓶喂孩子,遭展馆工作人员以“禁止饮食”为由制止。随后,茅先生向上海动物园投诉要求道歉,上海动物园表示“工作人员依规履职,无需道歉”,并强调“应使用母婴室”。
6月30日晚,上海动物园发布通告:“我园对工作人员教育培训不够到位,对茅先生的投诉处理不够有效,给茅先生及其家人造成伤害。对此,我们深表歉意。”相对来说,这一次园方的反馈非常诚恳,表达出了应有的服务意识和歉意。但复盘整个事件,仍有若干重要问题尚待厘清。
首先,工作人员所依据的“禁止饮食”的规定,到底是否存在?当事人茅先生表示,他当时找工作人员要求提供《游客手册》,看看到底哪一条规定孩子不能在馆内喝奶,工作人员无法提供。事后,有媒体记者走访展馆,发现门口的墙上贴着一张临时打印的A4纸,上面写着“文明观展,请勿在展厅内饮食、坐卧、嬉戏打闹。谢谢配合!”但工作人员表示,事发当日,这张纸确实没有张贴。另外,笔者查阅上海动物园的官方网站,也并未发现有禁止饮食的相关规定。
可见,园方并没有禁止饮食的明文规定,只是工作人员认为,不在展馆内饮食,是文明观展的通常要求。展馆、博物馆等场所对游客有文明观展的要求,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背后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公共场所的管理规定,是否可以仅靠存在于脑海的“约定俗成”?公众的共识固然很重要,但具有强制性的规定,还是应该清晰、公开、具有可操作性,否则,便很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纠纷当中。就像茅先生提出的疑问,为什么游客可以在展馆中喝水,而婴儿不能用奶瓶喝奶?园方事后在门口贴上一张临时通知,恐怕也是意识到了规则不明所带来的问题,因而赶紧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