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事关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通过立法,我国将促进社会救助科学化、规范化,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有27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高了低保标准;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救助临时遇困人员70.9万人次,有效保障了临时遇困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开展社会救助服务“网上办”试点,推动社会救助申请“掌上办”、审核审批“高效办”、救助资金“快速达”。社会救助制度效果持续显现,社会救助对象不断拓展,社会救助内容延伸至全链条救助帮扶。
同时,社会救助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统筹协调难、救助范围窄、程序繁琐、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等。解决这些问题,亟需加强法治建设,增强社会救助的规范性、公平性。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充分运用大数据比对与实地摸排相结合等方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此次社会救助法草案明确完善体制机制、扩大救助范围,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是社会救助法草案总则中明确的重要原则。按照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的要求,必须统筹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确定救助水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既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口惠而实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