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认清披着“订单农业”外衣的骗局

2025-07-01 07:0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凡宣称“一本万利”的种植养殖项目,“陷阱”的概率往往远大于“馅饼”。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3部门联合发布防范“订单农业”骗局风险的提示。

近年来,以“订单农业”为名设局诈骗农民群众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订单农业”幌子,实施合同诈骗、非法生产销售假冒劣质农资等,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3部门于2023年11月在全国部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2024年7月发布了5个典型案例。本次提示显示了有关部门持续打击违法犯罪的坚定决心,也警示人们,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仍有滋生空间,必须提高警惕。

分析起来,此类骗局大多选择小众品种。食用菌、中药材、特色畜禽中一些小众品种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市场行情波动较大、相关技术标准还不健全,农民群众不熟悉相关情况,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时,利诱方式也是花样频出。有的通过邀请免费参观、报销往返路费、限时促销等方式,吸引其前往实地考察、签订所谓“订单农业”合同;有的选择少数签订合同的农民回收付款,甚至找“托儿”制造履约假象,引诱更多群众上当受骗。

相较于前些年,这类骗局日趋隐蔽,行骗手段不断翻新,迷惑性更强。大多通过网络直播吹嘘项目“投入少”“利润高”“销路广”,有的还炒作“国家级重点扶持项目”“有机生态”等概念,甚至伪造文书证件、谎称受政府委托,欺骗性极强。仔细看,在这类骗局签订的合同中,总是将农户责任约定得清晰明确,但公司自身责任却很模糊,发生纠纷后以农户违约在先为由为自己开脱。

有了火眼金睛,才能识别妖魔鬼怪。骗局的“真身”有两大“特征码”。一是“空壳”,缺乏实体产业支撑。通过租用场地设备,虚构企业实力强、技术优等假象,实际上,既不掌握相关技术,又无销售或加工渠道,根本不具备履约能力。有的一旦纠纷增多就注销涉案企业,换个“马甲”继续行骗。二是“馅饼”,承诺明显偏离市场行情的回购价格,许诺高额回报。农产品的价格可能有高有低,但一定在市场价格区间内。试想,要是收购价格畸高,企业自身利润都无法保障,又怎能持久履约。

要把打着“订单农业”旗号的骗局和正常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区别开来。“订单农业”是好事,有机生态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带货直播是农产品电商的重要形态。这些被违法犯罪分子假冒的概念本身都是成熟的产业形态。以“订单农业”来说,本质上是合同,农户根据订单有计划地种植养殖,确保达到约定标准,到期后企业按约收购。农业效益的关键是销路和成本。“订单农业”提前锁定销路和大致成本,降低了农业的市场风险,也让企业有了稳定的货源。

对骗局的见招拆招,也让我们对农业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不管何种经营模式,农业始终要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做农业本就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收益更多依赖“细水长流”式的精心经营,不能指望“一本万利”。农户在寻找“订单农业”合作伙伴时,应尽量考察公司的存续时间及商业信用。发现明显偏离技术常识和市场规律的,吹嘘夸大的,要高度警惕。

市场净化的同时,也要做好公共服务。各地可引导散户抱团发展,发挥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联合体等的作用,给农户提供靠谱的订单农业合作渠道,让农户安心种养。对正常的“订单农业”,也要健全履约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期货等风险规避工具,助力农户和企业双赢。(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认清披着“订单农业”外衣的骗局

2025年07月01日 07:0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凡宣称“一本万利”的种植养殖项目,“陷阱”的概率往往远大于“馅饼”。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3部门联合发布防范“订单农业”骗局风险的提示。

近年来,以“订单农业”为名设局诈骗农民群众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订单农业”幌子,实施合同诈骗、非法生产销售假冒劣质农资等,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3部门于2023年11月在全国部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2024年7月发布了5个典型案例。本次提示显示了有关部门持续打击违法犯罪的坚定决心,也警示人们,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仍有滋生空间,必须提高警惕。

分析起来,此类骗局大多选择小众品种。食用菌、中药材、特色畜禽中一些小众品种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市场行情波动较大、相关技术标准还不健全,农民群众不熟悉相关情况,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时,利诱方式也是花样频出。有的通过邀请免费参观、报销往返路费、限时促销等方式,吸引其前往实地考察、签订所谓“订单农业”合同;有的选择少数签订合同的农民回收付款,甚至找“托儿”制造履约假象,引诱更多群众上当受骗。

相较于前些年,这类骗局日趋隐蔽,行骗手段不断翻新,迷惑性更强。大多通过网络直播吹嘘项目“投入少”“利润高”“销路广”,有的还炒作“国家级重点扶持项目”“有机生态”等概念,甚至伪造文书证件、谎称受政府委托,欺骗性极强。仔细看,在这类骗局签订的合同中,总是将农户责任约定得清晰明确,但公司自身责任却很模糊,发生纠纷后以农户违约在先为由为自己开脱。

有了火眼金睛,才能识别妖魔鬼怪。骗局的“真身”有两大“特征码”。一是“空壳”,缺乏实体产业支撑。通过租用场地设备,虚构企业实力强、技术优等假象,实际上,既不掌握相关技术,又无销售或加工渠道,根本不具备履约能力。有的一旦纠纷增多就注销涉案企业,换个“马甲”继续行骗。二是“馅饼”,承诺明显偏离市场行情的回购价格,许诺高额回报。农产品的价格可能有高有低,但一定在市场价格区间内。试想,要是收购价格畸高,企业自身利润都无法保障,又怎能持久履约。

要把打着“订单农业”旗号的骗局和正常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区别开来。“订单农业”是好事,有机生态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带货直播是农产品电商的重要形态。这些被违法犯罪分子假冒的概念本身都是成熟的产业形态。以“订单农业”来说,本质上是合同,农户根据订单有计划地种植养殖,确保达到约定标准,到期后企业按约收购。农业效益的关键是销路和成本。“订单农业”提前锁定销路和大致成本,降低了农业的市场风险,也让企业有了稳定的货源。

对骗局的见招拆招,也让我们对农业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不管何种经营模式,农业始终要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做农业本就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收益更多依赖“细水长流”式的精心经营,不能指望“一本万利”。农户在寻找“订单农业”合作伙伴时,应尽量考察公司的存续时间及商业信用。发现明显偏离技术常识和市场规律的,吹嘘夸大的,要高度警惕。

市场净化的同时,也要做好公共服务。各地可引导散户抱团发展,发挥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联合体等的作用,给农户提供靠谱的订单农业合作渠道,让农户安心种养。对正常的“订单农业”,也要健全履约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期货等风险规避工具,助力农户和企业双赢。(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