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后,电影市场的“火光”越来越暗。按照惯例,6月份起电影暑期档正式开启,这是一年中时间最长的档期,极具包容性,历年“黑马”影片大多诞于此时。例如,《长津湖之水门桥》《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不是药神》等爆款电影均出自暑期档。
但是,今年暑期档出师不利,最大看点《酱园弄·悬案》上部(以下简称《酱园弄》)遭遇了滑铁卢。该片由陈可辛执导,章子怡、雷佳音领衔主演,作为2025年上海电影节开幕影片于6月21日上映,首日票房近亿元,此后却无以为继,上映9天票房收入仅为3.19亿元,豆瓣评分5.8分,刷新陈可辛作品最低纪录。目前,该片总票房预测不足5亿元。
综合来看,截至6月29日,6月份国内总票房收入18亿元,也是近十年来的最差成绩(除2020年因疫情影院停摆)。
在笔者看来,电影高成本的“致命伤”严重拖累了行业发展。正如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祉希喊话,“当年1200万元拍一部《煎饼侠》,现在1.2亿元好像都拍不了一部电影。”
电影成本越来越高,不仅是制片成本提升,还有层层转包的“投资成本”增加。电影原本是To C的生意,最简单的盈利逻辑是——观众买一张电影票,投资方就赚一份钱。但当今电影投融资市场已经成为资本游戏,部分电影立项后,制片团队在开机前就已经在制片成本的基础上,将项目溢价卖给了主控方;而主控方在开机后、上映前,会通过两轮溢价将项目卖给联合出品方……层层加价后,一部制片成本2000万元的电影,到出品环节成本往往就达到了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