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陪考”老师高考637分,以躬身之姿探教育本真

2025-06-30 08:00 来源:红网

近日,四川成都上演了一场令人动容的高考“陪考”故事。双流中学物理教师杨李怡,为兑现与学生“全程陪同高考”的约定,以31岁的年龄再次踏入高考考场。成绩揭晓,这位昔日的清华学子考出637分的高分,距离与学生约定的640分仅差三分。查分瞬间,他笑言“钱包不保”,学生们则欢呼雀跃——一场充满温情的告别火锅宴即将兑现。(6月29日《人民日报》)

这顿因三分之差促成的火锅,其结果不仅是一顿佳肴,而是一位师者躬身入局的教育实践,这场特殊的“陪考”充满温情,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杨李怡的“陪考”绝非一场轻率的表演或居高临下的示范。考场上的他,教师身份非但没有带来优势,反而成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物理考试时,因“害怕算错,有负物理老师之名”而高度紧张,最终96分的成绩与满分失之交臂;数学考试时,因心态放松甚至提前交卷,反而取得了146分的佳绩。这一结果的反差,生动展现了在高考的战场上,心态、情绪、抗压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对最终成绩的影响,往往比单纯的知识储备更为关键。当教师习惯于考后坐在讲台上冷静分析试卷时,很难真正触及学生身处考场中心跳如鼓、思维短路的真实困境。杨李怡以亲身经历的紧张与忐忑,成为“感同身受”理解学生考试困境的重要注脚。

这场特殊的考试,也是教育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杨李怡将教育的场景从教室延伸到高考考场,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并肩作战的伙伴。当学生们亲眼目睹敬爱的老师同样在高压环境下奋力拼搏,同样会紧张、会失误,师生之间那道无形的心理藩篱便悄然松动。这种近距离的陪伴,为学生提供了表达焦虑和困惑的空间,也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教育最动人的光辉,不正是源于这种超越身份、打破壁垒的生命共振与情感共鸣吗?正如杨李怡所体会的,这种亲历,为日后“结合学生在考场上的状态进行分析,给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基石。

考场之外,杨李怡关于“不填志愿,不会占用录取名额”的声明,则体现了他对高考本质的清醒认知。在他看来,比637分更重要的,是与学生共同奋斗的过程,是师生间那份珍贵的情谊。这顿因三分之差而“钱包不保”的聚餐,其意义早已超越一顿美食,承载的是一位教师超越分数的教育情怀。在分数至上的洪流中,杨老师用行动为学生们守护了一片珍贵的价值认知绿洲——高考固然重要,但它绝非定义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尺。“每条赛道都有成功的人”,他真诚的寄语,是对单一评价体系的温和抵抗,是对多元成长路径的坚定守护,为学生们的未来人生注入了宝贵的“人间清醒”。

杨李怡从清华程序员到高中教师的职业转变,本身已彰显其追寻教育价值的初心。此次重走考场,更是将这份初心淬炼为深刻的教育实践。他不仅用高分证明了实力,更用考场上的心跳与学生们同频共振。这种“躬身入局”的姿态,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教师重走考场路,实则是将教育拉回其温暖的起点——共情。当更多教育者愿意俯下身姿,以谦卑之心去感受学生经历的灼热与寒冷、压力与期待,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托举生命、温暖心灵的云梯。杨李怡的637分,恰似暗夜中燃起的一簇星火,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照亮前路:唯有亲身穿越过学生必经的风雨,才能真正懂得如何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这趟意义非凡的“陪考”之旅,不仅温暖了告别季,更为未来无数课堂注入了理解的力量——这是比任何分数都更珍贵的教育真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程陪考”老师高考637分,以躬身之姿探教育本真

2025年06月30日 08:00   来源:红网   欧文凤

近日,四川成都上演了一场令人动容的高考“陪考”故事。双流中学物理教师杨李怡,为兑现与学生“全程陪同高考”的约定,以31岁的年龄再次踏入高考考场。成绩揭晓,这位昔日的清华学子考出637分的高分,距离与学生约定的640分仅差三分。查分瞬间,他笑言“钱包不保”,学生们则欢呼雀跃——一场充满温情的告别火锅宴即将兑现。(6月29日《人民日报》)

这顿因三分之差促成的火锅,其结果不仅是一顿佳肴,而是一位师者躬身入局的教育实践,这场特殊的“陪考”充满温情,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杨李怡的“陪考”绝非一场轻率的表演或居高临下的示范。考场上的他,教师身份非但没有带来优势,反而成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物理考试时,因“害怕算错,有负物理老师之名”而高度紧张,最终96分的成绩与满分失之交臂;数学考试时,因心态放松甚至提前交卷,反而取得了146分的佳绩。这一结果的反差,生动展现了在高考的战场上,心态、情绪、抗压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对最终成绩的影响,往往比单纯的知识储备更为关键。当教师习惯于考后坐在讲台上冷静分析试卷时,很难真正触及学生身处考场中心跳如鼓、思维短路的真实困境。杨李怡以亲身经历的紧张与忐忑,成为“感同身受”理解学生考试困境的重要注脚。

这场特殊的考试,也是教育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杨李怡将教育的场景从教室延伸到高考考场,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并肩作战的伙伴。当学生们亲眼目睹敬爱的老师同样在高压环境下奋力拼搏,同样会紧张、会失误,师生之间那道无形的心理藩篱便悄然松动。这种近距离的陪伴,为学生提供了表达焦虑和困惑的空间,也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教育最动人的光辉,不正是源于这种超越身份、打破壁垒的生命共振与情感共鸣吗?正如杨李怡所体会的,这种亲历,为日后“结合学生在考场上的状态进行分析,给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基石。

考场之外,杨李怡关于“不填志愿,不会占用录取名额”的声明,则体现了他对高考本质的清醒认知。在他看来,比637分更重要的,是与学生共同奋斗的过程,是师生间那份珍贵的情谊。这顿因三分之差而“钱包不保”的聚餐,其意义早已超越一顿美食,承载的是一位教师超越分数的教育情怀。在分数至上的洪流中,杨老师用行动为学生们守护了一片珍贵的价值认知绿洲——高考固然重要,但它绝非定义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尺。“每条赛道都有成功的人”,他真诚的寄语,是对单一评价体系的温和抵抗,是对多元成长路径的坚定守护,为学生们的未来人生注入了宝贵的“人间清醒”。

杨李怡从清华程序员到高中教师的职业转变,本身已彰显其追寻教育价值的初心。此次重走考场,更是将这份初心淬炼为深刻的教育实践。他不仅用高分证明了实力,更用考场上的心跳与学生们同频共振。这种“躬身入局”的姿态,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教师重走考场路,实则是将教育拉回其温暖的起点——共情。当更多教育者愿意俯下身姿,以谦卑之心去感受学生经历的灼热与寒冷、压力与期待,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托举生命、温暖心灵的云梯。杨李怡的637分,恰似暗夜中燃起的一簇星火,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照亮前路:唯有亲身穿越过学生必经的风雨,才能真正懂得如何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这趟意义非凡的“陪考”之旅,不仅温暖了告别季,更为未来无数课堂注入了理解的力量——这是比任何分数都更珍贵的教育真经。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