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石墩治理占道经营,究竟是“治堵”还是“添堵”

2025-06-30 07:59 来源:红网

广州市民反映,地铁神舟路站外的公交站堵满石墩,乘客上下公交车受影响。联合街道办回应,此举为治理流动商贩占道问题,下一步会采取改善措施。(6月27日 澎湃新闻)

为了治理流动商贩占道经营问题,广州市黄埔区联合街道办在神舟路地铁站路口E外的科学大道西公交站一路段沿路铺满了密集石墩,“石墩长蛇阵”的设置,确实挡住了随意占道经营的商贩,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因为石墩与石墩之间仅仅只有30厘米左右的间距,导致不少需要乘车的街坊都得侧着身才能通过。如携带上大件行李、婴儿车则更为不便,坐轮椅乘车的市民则需要往前走50米走到路口出去,再从马路上绕回来才能坐公交车。

城市治理需要在秩序维护与民生便利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就像网友神评:“不能因为怕人偷桃就把整片桃林浇上水泥吧?”流动商贩在公交站台随意占道,不但会影响市民出行和乘客上下车,还会造成秩序混乱,影响市容市貌,但以设置“石墩长蛇阵”的办法,看似一劳永逸,但其给市民带来的不便则更多,不得不说,公交站设置“石墩长蛇阵”,是城市治理的昏招。

事实上,流动商贩的存在有其现实土壤,承载着部分群体的生计需求。无秩序的流动商贩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点与堵点,解决这一治理难题,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治理流动商贩,一味封堵不如疏堵结合,在满足群众需求和市容管理中寻求最佳平衡点,结合市民需求、摊点业态、周边配套等情况,采取柔性引导、建设固定疏导点和临时疏导点等疏解方式。

对严管路段随意占道经营、随意停靠售卖乱象进行整治,采取“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方式,耐心劝离流动摊贩,告知其行为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和危害性,对拒不配合、屡教不改的摊贩,加大处罚力度。同时,积极引导流动摊贩至就近市场、自产自销点经营,实现统一管理,多措并举塑造干净、整洁、有序、安全、市民满意的城市环境,让“烟火气”更添“文明味”,推动便民利商与市容环境和谐共存。

城市治理本质上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既要守护市容市貌的整洁有序,也要包容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既要维护公共管理的刚性规则,也要保留服务民生的柔性温度。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石墩治理占道经营,究竟是“治堵”还是“添堵”

2025年06月30日 07:59   来源:红网   维扬书生

广州市民反映,地铁神舟路站外的公交站堵满石墩,乘客上下公交车受影响。联合街道办回应,此举为治理流动商贩占道问题,下一步会采取改善措施。(6月27日 澎湃新闻)

为了治理流动商贩占道经营问题,广州市黄埔区联合街道办在神舟路地铁站路口E外的科学大道西公交站一路段沿路铺满了密集石墩,“石墩长蛇阵”的设置,确实挡住了随意占道经营的商贩,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因为石墩与石墩之间仅仅只有30厘米左右的间距,导致不少需要乘车的街坊都得侧着身才能通过。如携带上大件行李、婴儿车则更为不便,坐轮椅乘车的市民则需要往前走50米走到路口出去,再从马路上绕回来才能坐公交车。

城市治理需要在秩序维护与民生便利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就像网友神评:“不能因为怕人偷桃就把整片桃林浇上水泥吧?”流动商贩在公交站台随意占道,不但会影响市民出行和乘客上下车,还会造成秩序混乱,影响市容市貌,但以设置“石墩长蛇阵”的办法,看似一劳永逸,但其给市民带来的不便则更多,不得不说,公交站设置“石墩长蛇阵”,是城市治理的昏招。

事实上,流动商贩的存在有其现实土壤,承载着部分群体的生计需求。无秩序的流动商贩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点与堵点,解决这一治理难题,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治理流动商贩,一味封堵不如疏堵结合,在满足群众需求和市容管理中寻求最佳平衡点,结合市民需求、摊点业态、周边配套等情况,采取柔性引导、建设固定疏导点和临时疏导点等疏解方式。

对严管路段随意占道经营、随意停靠售卖乱象进行整治,采取“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方式,耐心劝离流动摊贩,告知其行为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和危害性,对拒不配合、屡教不改的摊贩,加大处罚力度。同时,积极引导流动摊贩至就近市场、自产自销点经营,实现统一管理,多措并举塑造干净、整洁、有序、安全、市民满意的城市环境,让“烟火气”更添“文明味”,推动便民利商与市容环境和谐共存。

城市治理本质上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既要守护市容市貌的整洁有序,也要包容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既要维护公共管理的刚性规则,也要保留服务民生的柔性温度。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