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公布,厦门市、山东省泰安市等90个地区入选。这些地区将获得中央财政的可观奖补,支持发展普惠金融,缓解普惠群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要强化货币信贷政策引领,还需加强财税、监管、产业等政策支持引导。
普惠金融发挥“雪中送炭、服务民生”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明显提高。不过,切实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还有很多难题待解。普惠金融特点在于“又普又惠”,致力于满足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涉农等薄弱领域,脱贫地区等欠发达地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特定群体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财政支持和引导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9年7月,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启动,促进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本、提质”取得初步成效。2022年起,这项试点升级优化为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通过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增强金融普惠性。除了财政奖补,政府性融资担保,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支持普惠金融的重要财税政策工具。财政真金白银支持普惠金融,宝贵的资金必须真正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应有效用。
资金安排突出精准。财政资金支持普惠金融不能撒“胡椒面”,而是要聚焦小微企业、“三农”等的融资痛点难点,精准发力。按照规定,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由示范区统筹用于支小支农贷款贴息、支小支农贷款风险补偿以及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降费奖补、资本金补充、风险补偿等方面。严格规范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保障财政支持政策精准直达、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