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追剧”催生文化消费新场景

2025-06-30 07:1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护宝寻踪》里的明德博物馆现实中是什么地方?”“穆师吃的水盆羊肉是哪家的?”“谁知道电视剧里的同款‘钵’‘天王俑’现藏于哪家博物馆?”近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大量观众分享了自己打卡热播剧《护宝寻踪》取景地、在博物馆寻找剧中文物原型的帖子,甚至还引发了关于“羊肉泡馍哪家强”的讨论。

  当影视内容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浓郁的秦风秦韵,吸引观众到陕西“寻宝”。用网友的话说,这样的“沉浸式追剧”,让自己不仅可以重温剧集情节、增长文博知识,同时还与剧中人物产生某种奇妙的共情,追剧体验感更足了。

  据报道,剧中原型事件发生地陕西汉阳陵、汉文帝霸陵,游客络绎不绝;主拍摄地韩城市的多个景点,如博远堂、文庙、城隍庙、东营庙等,游客到访量比往年同期增长近70%,有的取景地还专门举办美食节,方便游客品尝剧中同款食物。

  线上追剧,线下打卡,由“沉浸式追剧”带来的线上线下互动,既提升了剧集的话题热度,也赋能了当地文旅发展。

  从《我的阿勒泰》带动阿勒泰地区旅游订单暴涨、《玫瑰的故事》一句“北京到底有谁在啊”的台词激发全国文旅账号创作热潮,到因《狂飙》《繁花》而出圈的“强哥猪脚面”“宝总泡饭套餐”,再到山东乐陵影视城里,电影《唐探1900》、电视剧《国色芳华》拍摄场景吸引大量游客体验“影视拍摄演艺化、文旅体验剧情化”新玩法……近年来,荧屏内外的话题共振越来越多,有的也许是巧合,有的则是多方配合、精心设计后而收获的“文旅硕果”;有的是同步于剧集的借势策划,有的则是敏锐抓住热点话题,“后发”但同样精彩。

  “沉浸式追剧”之所以受到年轻人追捧,主要在于其打破了传统观剧的单向输入模式,催生出“剧情—实物/实地—体验”的文化消费立体新场景,不仅增强了追剧时的仪式感,也拉长了影视作品的生命周期、话题周期,使得文化产品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影视+农业、影视+文旅、影视+文学的跨界融合愈加深入,我们也看到了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容”的可能。如何把“影视+”的流量,转化成文旅“留量”、消费“留量”,激发文化消费的蓬勃活力,正是产业链上各环节主体应主动思考、积极破题的关键。

  其实,“蹭”上流量不难,用好流量却不容易。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跟风炒作、同质化现象时有发生。当话题热度散去,客流也随之退潮。因此,不论是文创衍生品,还是旅游目的地,要想留住流量,都需以自身的独特性,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每一个剧集IP的转化,都需以文化为基底,以体验为核心,以情绪价值为灵魂,用好故事打动人心,激活市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沉浸式追剧”催生文化消费新场景

2025年06月30日 07:1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徐嘉伟

  “《护宝寻踪》里的明德博物馆现实中是什么地方?”“穆师吃的水盆羊肉是哪家的?”“谁知道电视剧里的同款‘钵’‘天王俑’现藏于哪家博物馆?”近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大量观众分享了自己打卡热播剧《护宝寻踪》取景地、在博物馆寻找剧中文物原型的帖子,甚至还引发了关于“羊肉泡馍哪家强”的讨论。

  当影视内容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浓郁的秦风秦韵,吸引观众到陕西“寻宝”。用网友的话说,这样的“沉浸式追剧”,让自己不仅可以重温剧集情节、增长文博知识,同时还与剧中人物产生某种奇妙的共情,追剧体验感更足了。

  据报道,剧中原型事件发生地陕西汉阳陵、汉文帝霸陵,游客络绎不绝;主拍摄地韩城市的多个景点,如博远堂、文庙、城隍庙、东营庙等,游客到访量比往年同期增长近70%,有的取景地还专门举办美食节,方便游客品尝剧中同款食物。

  线上追剧,线下打卡,由“沉浸式追剧”带来的线上线下互动,既提升了剧集的话题热度,也赋能了当地文旅发展。

  从《我的阿勒泰》带动阿勒泰地区旅游订单暴涨、《玫瑰的故事》一句“北京到底有谁在啊”的台词激发全国文旅账号创作热潮,到因《狂飙》《繁花》而出圈的“强哥猪脚面”“宝总泡饭套餐”,再到山东乐陵影视城里,电影《唐探1900》、电视剧《国色芳华》拍摄场景吸引大量游客体验“影视拍摄演艺化、文旅体验剧情化”新玩法……近年来,荧屏内外的话题共振越来越多,有的也许是巧合,有的则是多方配合、精心设计后而收获的“文旅硕果”;有的是同步于剧集的借势策划,有的则是敏锐抓住热点话题,“后发”但同样精彩。

  “沉浸式追剧”之所以受到年轻人追捧,主要在于其打破了传统观剧的单向输入模式,催生出“剧情—实物/实地—体验”的文化消费立体新场景,不仅增强了追剧时的仪式感,也拉长了影视作品的生命周期、话题周期,使得文化产品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影视+农业、影视+文旅、影视+文学的跨界融合愈加深入,我们也看到了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容”的可能。如何把“影视+”的流量,转化成文旅“留量”、消费“留量”,激发文化消费的蓬勃活力,正是产业链上各环节主体应主动思考、积极破题的关键。

  其实,“蹭”上流量不难,用好流量却不容易。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跟风炒作、同质化现象时有发生。当话题热度散去,客流也随之退潮。因此,不论是文创衍生品,还是旅游目的地,要想留住流量,都需以自身的独特性,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每一个剧集IP的转化,都需以文化为基底,以体验为核心,以情绪价值为灵魂,用好故事打动人心,激活市场。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