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童书岂能端上“成长餐桌”

2025-06-27 07: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竖中指、抽烟……这些儿童不宜行为竟出现在某童书中。据《法治日报》报道,某家长购买的一本名为《××找不同》的童书,其标注有“适合3-6岁儿童阅读”,但书中人物却出现诸多不良举止。随后记者翻阅和购买了200多本儿童读物,发现其中涉嫌存在价值观问题的有近20本。那些充斥着恐怖暴力、语言粗俗、不良举止等内容的童书,就像隐藏在孩子身边的“隐形杀手”,会在儿童“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扭曲认知,隐性腐蚀价值观念。

书中不当行为的引导会导致儿童因模仿而伤及自身或他人,在缺乏完全判断力的情况下,具象化的不良示范更具诱导性。比如,《哈利×××》里面写到残害小动物、用铁丝捅插排以及偷钱等行为,只在结尾说“不能干”,未免轻描淡写。不仅如此,一些暴力场景还超出了儿童的承受力。在日本作家创作的《我不再×××》中,书中有一页画面是拇指上一张布满血丝的茧子人脸在诡异地笑,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宝宝看完后“吓到半夜惊醒”。

儿童读物本应是传递知识、塑造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如今却出现良莠不齐的乱象,其背后是利益驱动与监管缺位的多重困局。一方面,儿童图书市场广阔,经济利益丰厚,部分出版社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仅注重硬壳包装、立体设计“精装溢价”,却忽视内容把关。另一方面,审核机制上缺乏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参与的评估机制,导致“看似无害却暗藏隐患”的内容过审。

必须守护孩子纯净的阅读空间,不能再让有毒、有害的童书被端上广大儿童的“成长餐桌”。要构建多位一体防护网——立法与标准先行,强化分级阅读标准,明确禁止暴力、低俗、歧视等内容分级;严格落实审核机制,对内容进行多维评估,并邀请家长与儿童群体试读反馈;深化跨部门联动与信息互通,推动新闻出版、市场监管、教育、网信等部门构建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压实行业自律责任,强化出版行业协会引领作用,推动形成诚信守法、健康有序的行业生态。

净化阅读空间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作者、出版社、平台、监管者与家长协同发力。只有将“守护儿童精神净土”的心愿置于商业逻辑之上,才能为下一代筑起牢固的精神防火墙。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有毒童书岂能端上“成长餐桌”

2025年06月27日 07: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申竹月

竖中指、抽烟……这些儿童不宜行为竟出现在某童书中。据《法治日报》报道,某家长购买的一本名为《××找不同》的童书,其标注有“适合3-6岁儿童阅读”,但书中人物却出现诸多不良举止。随后记者翻阅和购买了200多本儿童读物,发现其中涉嫌存在价值观问题的有近20本。那些充斥着恐怖暴力、语言粗俗、不良举止等内容的童书,就像隐藏在孩子身边的“隐形杀手”,会在儿童“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扭曲认知,隐性腐蚀价值观念。

书中不当行为的引导会导致儿童因模仿而伤及自身或他人,在缺乏完全判断力的情况下,具象化的不良示范更具诱导性。比如,《哈利×××》里面写到残害小动物、用铁丝捅插排以及偷钱等行为,只在结尾说“不能干”,未免轻描淡写。不仅如此,一些暴力场景还超出了儿童的承受力。在日本作家创作的《我不再×××》中,书中有一页画面是拇指上一张布满血丝的茧子人脸在诡异地笑,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宝宝看完后“吓到半夜惊醒”。

儿童读物本应是传递知识、塑造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如今却出现良莠不齐的乱象,其背后是利益驱动与监管缺位的多重困局。一方面,儿童图书市场广阔,经济利益丰厚,部分出版社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仅注重硬壳包装、立体设计“精装溢价”,却忽视内容把关。另一方面,审核机制上缺乏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参与的评估机制,导致“看似无害却暗藏隐患”的内容过审。

必须守护孩子纯净的阅读空间,不能再让有毒、有害的童书被端上广大儿童的“成长餐桌”。要构建多位一体防护网——立法与标准先行,强化分级阅读标准,明确禁止暴力、低俗、歧视等内容分级;严格落实审核机制,对内容进行多维评估,并邀请家长与儿童群体试读反馈;深化跨部门联动与信息互通,推动新闻出版、市场监管、教育、网信等部门构建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压实行业自律责任,强化出版行业协会引领作用,推动形成诚信守法、健康有序的行业生态。

净化阅读空间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作者、出版社、平台、监管者与家长协同发力。只有将“守护儿童精神净土”的心愿置于商业逻辑之上,才能为下一代筑起牢固的精神防火墙。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