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护险照护安稳晚年

2025-06-27 07:29 来源:人民日报

6月14日,来自天津、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等7个省份的88名考生走进河北承德护理职业学院考场,参加长期照护师(五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这是继江苏南通之后,长期照护师这一新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第二场考试。同时,广东顺利承办考试,天津、重庆两个直辖市也已准备就绪,即将开考。

长期照护师是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立的新兴职业。自2016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启动以来,全国已有30万人从事相关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运行机制,培训相关人才,这些动作的背后,折射出养老方案的创新突破——长护险制度正悄然编织着一张守护晚年的安全网。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失智老人已超4500万人,平均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需要长期照护。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421”家庭结构下年轻一代赡养压力陡增,甚至出现“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况。

建立长护险制度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民生领域补短板的重要制度安排。长护险为疾病、伤残、年老等原因导致失能、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护的人员提供护理保障和资金补助,可有效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照护和经济负担双重压力。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国家医保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以建立独立险种、制度覆盖全民、政策规范统一、契合我国国情为目标,加快建立长护险制度,切实减轻失能人员护理服务费用负担。

2016年国家启动长护险制度试点,2020年试点工作稳妥有序扩大至49个城市……近9年来,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阶段目标基本实现。截至去年底,长护险制度覆盖近1.9亿人,累计有270余万失能参保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50亿元。长期卧床的失能老人定期洗澡、不生褥疮不再是奢望。

不仅如此,长护险试点还通过集聚资金规模效应、发挥制度平台作用,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养老服务业和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长护险制度已提供就业岗位约30万个,拉动相关产业社会资本投入约600亿元。

与此同时,试点过程也显露出了推广中的问题与难点,比如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足、护理服务队伍的专业性欠佳、第三方客观评估缺乏、科技赋能水平有待提升,等等。试点实践积累的经验,也为未来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提供了借鉴。目前,国家医保局已印发13项政策措施,指导现有试点城市规范统一,缩小地区间制度差异,为下一步全面建制打下基础。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更多创新探索。一些城市即便财政不宽裕,还是提前实现了长护险地域全覆盖;一些城市创造“时间银行”长护模式等,为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开启新思路。这些探索,反映了地方对未来负责、积极应对银龄社会挑战的责任感和前瞻性。

长护险制度建设关乎千万失能人员的利益,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需要全局谋划,全社会参与。完善制度设计需多方协同发力,服务供给改革要进一步突破创新,长护人才培养力求温度与精度并重,才能打造出公平且让人踏实的长期护理体系。期待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早日落地,让更多老人拥有安稳晚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长护险照护安稳晚年

2025年06月27日 07:29   来源:人民日报   孙秀艳

6月14日,来自天津、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等7个省份的88名考生走进河北承德护理职业学院考场,参加长期照护师(五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这是继江苏南通之后,长期照护师这一新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第二场考试。同时,广东顺利承办考试,天津、重庆两个直辖市也已准备就绪,即将开考。

长期照护师是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立的新兴职业。自2016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启动以来,全国已有30万人从事相关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运行机制,培训相关人才,这些动作的背后,折射出养老方案的创新突破——长护险制度正悄然编织着一张守护晚年的安全网。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失智老人已超4500万人,平均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需要长期照护。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421”家庭结构下年轻一代赡养压力陡增,甚至出现“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况。

建立长护险制度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民生领域补短板的重要制度安排。长护险为疾病、伤残、年老等原因导致失能、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护的人员提供护理保障和资金补助,可有效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照护和经济负担双重压力。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国家医保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以建立独立险种、制度覆盖全民、政策规范统一、契合我国国情为目标,加快建立长护险制度,切实减轻失能人员护理服务费用负担。

2016年国家启动长护险制度试点,2020年试点工作稳妥有序扩大至49个城市……近9年来,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阶段目标基本实现。截至去年底,长护险制度覆盖近1.9亿人,累计有270余万失能参保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50亿元。长期卧床的失能老人定期洗澡、不生褥疮不再是奢望。

不仅如此,长护险试点还通过集聚资金规模效应、发挥制度平台作用,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养老服务业和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长护险制度已提供就业岗位约30万个,拉动相关产业社会资本投入约600亿元。

与此同时,试点过程也显露出了推广中的问题与难点,比如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足、护理服务队伍的专业性欠佳、第三方客观评估缺乏、科技赋能水平有待提升,等等。试点实践积累的经验,也为未来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提供了借鉴。目前,国家医保局已印发13项政策措施,指导现有试点城市规范统一,缩小地区间制度差异,为下一步全面建制打下基础。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更多创新探索。一些城市即便财政不宽裕,还是提前实现了长护险地域全覆盖;一些城市创造“时间银行”长护模式等,为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开启新思路。这些探索,反映了地方对未来负责、积极应对银龄社会挑战的责任感和前瞻性。

长护险制度建设关乎千万失能人员的利益,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需要全局谋划,全社会参与。完善制度设计需多方协同发力,服务供给改革要进一步突破创新,长护人才培养力求温度与精度并重,才能打造出公平且让人踏实的长期护理体系。期待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早日落地,让更多老人拥有安稳晚年。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