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来自天津、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等7个省份的88名考生走进河北承德护理职业学院考场,参加长期照护师(五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这是继江苏南通之后,长期照护师这一新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第二场考试。同时,广东顺利承办考试,天津、重庆两个直辖市也已准备就绪,即将开考。
长期照护师是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立的新兴职业。自2016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启动以来,全国已有30万人从事相关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运行机制,培训相关人才,这些动作的背后,折射出养老方案的创新突破——长护险制度正悄然编织着一张守护晚年的安全网。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失智老人已超4500万人,平均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需要长期照护。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421”家庭结构下年轻一代赡养压力陡增,甚至出现“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况。
建立长护险制度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民生领域补短板的重要制度安排。长护险为疾病、伤残、年老等原因导致失能、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护的人员提供护理保障和资金补助,可有效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照护和经济负担双重压力。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国家医保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以建立独立险种、制度覆盖全民、政策规范统一、契合我国国情为目标,加快建立长护险制度,切实减轻失能人员护理服务费用负担。
2016年国家启动长护险制度试点,2020年试点工作稳妥有序扩大至49个城市……近9年来,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阶段目标基本实现。截至去年底,长护险制度覆盖近1.9亿人,累计有270余万失能参保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50亿元。长期卧床的失能老人定期洗澡、不生褥疮不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