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典卖祖”制造文化之耻

2025-06-27 07:18 来源:北京日报

据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近日表示,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届时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与美国博物馆合作,不打算与大陆故宫博物院合作。

在台湾大搞“去中国化”的民进党,如今却高调拿着中华文化瑰宝去逢迎美国。不仅数典忘祖,还要欺祖卖祖,用国务院台办发言人的话说:何其讽刺,何其可悲!

这些年,民进党当局不断推进“文化台独”“去中国化”,已然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解构中国史建构所谓“新台湾史”,大幅删减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比例,取消清明节遥祭黄帝陵典礼……说白了,任何与“中国”“中华”“大陆”有关的名称、符号,都被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去之而后快。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台北故宫”就是明证。众所周知,“台北故宫”藏品是中华民族的顶级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与传承,更因经历了战乱颠沛,承载着特殊而丰富的精神意义。早些年,两岸故宫还有文化交流,院长互访外,还多次联合举办文物展览。2011年被分离数百年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台北实现合璧展出,曾成就了一段佳话。

文化血脉和历史纽带切不断、斩不尽,一心搞“文化台独”的民进党当局只能使出龌龊手段,比如拆除“故宫南院”十二生肖兽首、叫嚣“故宫台湾化”、文物展出避提“中国”“中华”,等等。有网友讽刺道,“故宫”两个字也是从大陆过去的,要不先把名字改了?

更可笑的是,在掩耳盗铃“去中国化”的同时,民进党当局又将中华文化瑰宝四处出借,媚外求荣。几年前,民进党当局就曾将《祭侄文稿》真迹外借日本展览。在中华民族孱弱之时,故宫文物经历过种种磨难。扫尽屈辱后,“国宝中的国宝”竟还要跨海“上供”,一度激起强烈民愤。如今,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台北故宫”又刻意与“大陆故宫”割席断亲,高调宣布只与美国博物馆合作,这种伎俩可谓卑劣至极。

“文化台独”,包藏着“台独”分子分裂中华民族、分裂中华儿女的祸心。但无论如何折腾,台湾文化从历史、内容再到表现形式,都深深浸润在中华文化之中,这种文化上的一体根本无法切割。它不只体现在台北故宫的文物上,更体现在风俗、饮食、文字等方方面面。就算改了名字、换了帽子,台湾人写的不还是中国字,说的不还是中国话,爱吃的不也还是中华美食吗?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数典卖祖”制造文化之耻

2025年06月27日 07:18   来源:北京日报   何若

据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近日表示,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届时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与美国博物馆合作,不打算与大陆故宫博物院合作。

在台湾大搞“去中国化”的民进党,如今却高调拿着中华文化瑰宝去逢迎美国。不仅数典忘祖,还要欺祖卖祖,用国务院台办发言人的话说:何其讽刺,何其可悲!

这些年,民进党当局不断推进“文化台独”“去中国化”,已然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解构中国史建构所谓“新台湾史”,大幅删减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比例,取消清明节遥祭黄帝陵典礼……说白了,任何与“中国”“中华”“大陆”有关的名称、符号,都被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去之而后快。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台北故宫”就是明证。众所周知,“台北故宫”藏品是中华民族的顶级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与传承,更因经历了战乱颠沛,承载着特殊而丰富的精神意义。早些年,两岸故宫还有文化交流,院长互访外,还多次联合举办文物展览。2011年被分离数百年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台北实现合璧展出,曾成就了一段佳话。

文化血脉和历史纽带切不断、斩不尽,一心搞“文化台独”的民进党当局只能使出龌龊手段,比如拆除“故宫南院”十二生肖兽首、叫嚣“故宫台湾化”、文物展出避提“中国”“中华”,等等。有网友讽刺道,“故宫”两个字也是从大陆过去的,要不先把名字改了?

更可笑的是,在掩耳盗铃“去中国化”的同时,民进党当局又将中华文化瑰宝四处出借,媚外求荣。几年前,民进党当局就曾将《祭侄文稿》真迹外借日本展览。在中华民族孱弱之时,故宫文物经历过种种磨难。扫尽屈辱后,“国宝中的国宝”竟还要跨海“上供”,一度激起强烈民愤。如今,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台北故宫”又刻意与“大陆故宫”割席断亲,高调宣布只与美国博物馆合作,这种伎俩可谓卑劣至极。

“文化台独”,包藏着“台独”分子分裂中华民族、分裂中华儿女的祸心。但无论如何折腾,台湾文化从历史、内容再到表现形式,都深深浸润在中华文化之中,这种文化上的一体根本无法切割。它不只体现在台北故宫的文物上,更体现在风俗、饮食、文字等方方面面。就算改了名字、换了帽子,台湾人写的不还是中国字,说的不还是中国话,爱吃的不也还是中华美食吗?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