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后消费热,警惕“青春必备”背后的伪需求

2025-06-27 06:56 来源:红网

结伴毕业旅行,配齐“电子三件套”作为奖励,考驾照增技能,运动健身塑形……据近日新华社报道,2025年高考落下帷幕,毕业生掀起了一股“青春洋溢”的消费热潮,火热的“考后经济”透出年轻人的消费新趋势。(6月26日 新华社)

随着高考的结束,一股“考后消费”热潮迅速席卷而来,从旅游热潮到电子产品热销,从驾考培训到健身塑形,考生们用消费来庆祝这一人生重要节点的结束,同时也寄托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然而,在这股消费热潮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压力补偿机制与资本控制的消费符号。在这场“被补偿的青春”消费狂潮背后,家长和孩子需要警惕资本的消费陷阱,以更理性的消费实现青春的价值。

高考承载着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多重期待,很多学生在高中三年无法拥有正常的娱乐时间,考生们在备考期间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考后消费便成为了一种释放压力、补偿自我的方式。在“考后经济”的热潮中,资本的力量不容忽视。商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考生及家长的心理需求,通过精心策划的营销策略,将电子产品、旅游线路、驾考培训等商品与服务包装成“青春必备”“成长象征”等消费符号,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些消费符号不仅满足了考生们的物质需求,更在无形中塑造了他们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被赋予了“大学装备”的标签,成为考生们进入新阶段的必备品;毕业旅行则被包装成“青春不留白”的浪漫体验,吸引着无数考生踏上旅程。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大量博主分享自己的“考后消费清单”“大学必备物品”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为考生提供了消费参考,也在无形中强化了消费符号的传播。考生们在浏览这些内容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被消费符号所影响,从而产生购买欲望。这些消费符号的传播,不仅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消费风气的形成。

随着消费热潮的涌现,其背后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浮现。过度消费、盲目跟风,甚至是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无视,这些都反映了考生们在消费时可能存在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可能导致个人价值观的扭曲。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考生们很容易被商家精心编织的消费符号所裹挟。他们渴望通过消费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我。

比起消费带来的补偿感和快乐,在暑期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做好入学打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才是新生对青春的最好诠释。面对考后消费的热潮,考生和家长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消费不应成为盲目追求符号的工具,而应回归到满足实际需求的本质。在开启快乐的大学生活和旅行时,家长更需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考生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消费预算。考生也应学会辨别消费符号背后的真实价值,不被虚假的营销所迷惑。与其盲目跟风,不如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是提升自我能力的技能培训,还是开阔视野的旅行?是实用的电子产品,还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时尚穿搭?只有理性消费,才能让消费真正成为考生人生的一个美好起点。

考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但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审视消费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意义。明确自己的消费需求与经济能力,避免盲目跟风与过度消费,这才是考生需要学会的第一课。只有理性消费,才能让消费真正成为考生人生的一个美好起点,而不是被资本操控的工具。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考后消费热,警惕“青春必备”背后的伪需求

2025年06月27日 06:56   来源:红网   龚禹函

结伴毕业旅行,配齐“电子三件套”作为奖励,考驾照增技能,运动健身塑形……据近日新华社报道,2025年高考落下帷幕,毕业生掀起了一股“青春洋溢”的消费热潮,火热的“考后经济”透出年轻人的消费新趋势。(6月26日 新华社)

随着高考的结束,一股“考后消费”热潮迅速席卷而来,从旅游热潮到电子产品热销,从驾考培训到健身塑形,考生们用消费来庆祝这一人生重要节点的结束,同时也寄托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然而,在这股消费热潮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压力补偿机制与资本控制的消费符号。在这场“被补偿的青春”消费狂潮背后,家长和孩子需要警惕资本的消费陷阱,以更理性的消费实现青春的价值。

高考承载着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多重期待,很多学生在高中三年无法拥有正常的娱乐时间,考生们在备考期间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考后消费便成为了一种释放压力、补偿自我的方式。在“考后经济”的热潮中,资本的力量不容忽视。商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考生及家长的心理需求,通过精心策划的营销策略,将电子产品、旅游线路、驾考培训等商品与服务包装成“青春必备”“成长象征”等消费符号,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些消费符号不仅满足了考生们的物质需求,更在无形中塑造了他们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被赋予了“大学装备”的标签,成为考生们进入新阶段的必备品;毕业旅行则被包装成“青春不留白”的浪漫体验,吸引着无数考生踏上旅程。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大量博主分享自己的“考后消费清单”“大学必备物品”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为考生提供了消费参考,也在无形中强化了消费符号的传播。考生们在浏览这些内容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被消费符号所影响,从而产生购买欲望。这些消费符号的传播,不仅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消费风气的形成。

随着消费热潮的涌现,其背后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浮现。过度消费、盲目跟风,甚至是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无视,这些都反映了考生们在消费时可能存在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可能导致个人价值观的扭曲。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考生们很容易被商家精心编织的消费符号所裹挟。他们渴望通过消费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我。

比起消费带来的补偿感和快乐,在暑期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做好入学打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才是新生对青春的最好诠释。面对考后消费的热潮,考生和家长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消费不应成为盲目追求符号的工具,而应回归到满足实际需求的本质。在开启快乐的大学生活和旅行时,家长更需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考生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消费预算。考生也应学会辨别消费符号背后的真实价值,不被虚假的营销所迷惑。与其盲目跟风,不如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是提升自我能力的技能培训,还是开阔视野的旅行?是实用的电子产品,还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时尚穿搭?只有理性消费,才能让消费真正成为考生人生的一个美好起点。

考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但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审视消费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意义。明确自己的消费需求与经济能力,避免盲目跟风与过度消费,这才是考生需要学会的第一课。只有理性消费,才能让消费真正成为考生人生的一个美好起点,而不是被资本操控的工具。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