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禁毒防线守护者

2025-06-26 07:36 来源:法治日报

今年6月26日是第38个“国际禁毒日”,今年6月是我国第15个全民禁毒宣传月。连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法治宣讲、案例警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引导公众进一步增强识毒、防毒、拒毒意识。

毒品是人类社会的公害,是涉及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它不仅严重侵害人的身体健康、销蚀人的意志,破坏家庭幸福,而且消耗社会财富、败坏社会风气,更容易诱发一系列犯罪活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厉行禁毒是我国的一贯立场和主张。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禁毒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禁毒斗争,综合治理毒品问题,扎实推进预防教育、管理服务、制毒物品监管等工作,我国禁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禁毒部门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3.7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2万名、缴获毒品26.7吨、查处吸毒人员19.3万人次,案件数量和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2.9%、5.6%。2025年1月至5月,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犯罪案件9343件,同比下降29.31%。全国毒情形势整体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受国际毒潮泛滥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毒品滥用形势发生结构性变化,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滥用问题突出,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增长较快。更不容忽视的是,一些青少年由于对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了解不够,受社会和网络不良信息诱导、欺骗,滥用这些成瘾性物质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极易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守护他们远离毒品侵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值得关注的是,司法部戒毒管理局近期印发通知,围绕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主题,部署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禁毒办等七部门决定于2025年6月至12月在全国开展防范青少年滥用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网络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并联合发布倡议。这些行动体现了有关部门对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更传递出让青少年远离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滥用危害的坚定决心。

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禁毒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关部门履职尽责,也离不开广大公众的支持配合。面对毒品犯罪新形势新挑战,唯有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凝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才能筑牢禁毒防线。有关部门要保持对毒品犯罪高压严打态势,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毒品犯罪活动,坚决斩断毒品生产链、传播链,不断探索禁毒协作共治新举措,合力解决麻精药品监管等难点问题,持续净化网络环境,不断提高禁毒综合治理效能。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毒品预防教育,尤其是强化青少年针对性禁毒宣传教育,全面、科学、系统地宣传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的知识,阐释禁毒法律法规,引导青少年懂法守法,不断提升公众识毒、防毒、拒毒能力,让“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理念根植于心。

当每个人都成为禁毒防线的守护者,我们定能筑起坚不可摧的禁毒屏障,筑牢无毒的铁壁铜墙,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维护好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人都是禁毒防线守护者

2025年06月26日 07:36   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评论员

今年6月26日是第38个“国际禁毒日”,今年6月是我国第15个全民禁毒宣传月。连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法治宣讲、案例警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引导公众进一步增强识毒、防毒、拒毒意识。

毒品是人类社会的公害,是涉及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它不仅严重侵害人的身体健康、销蚀人的意志,破坏家庭幸福,而且消耗社会财富、败坏社会风气,更容易诱发一系列犯罪活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厉行禁毒是我国的一贯立场和主张。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禁毒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禁毒斗争,综合治理毒品问题,扎实推进预防教育、管理服务、制毒物品监管等工作,我国禁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禁毒部门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3.7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2万名、缴获毒品26.7吨、查处吸毒人员19.3万人次,案件数量和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2.9%、5.6%。2025年1月至5月,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犯罪案件9343件,同比下降29.31%。全国毒情形势整体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受国际毒潮泛滥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毒品滥用形势发生结构性变化,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滥用问题突出,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增长较快。更不容忽视的是,一些青少年由于对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了解不够,受社会和网络不良信息诱导、欺骗,滥用这些成瘾性物质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极易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守护他们远离毒品侵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值得关注的是,司法部戒毒管理局近期印发通知,围绕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主题,部署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禁毒办等七部门决定于2025年6月至12月在全国开展防范青少年滥用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网络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并联合发布倡议。这些行动体现了有关部门对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更传递出让青少年远离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滥用危害的坚定决心。

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禁毒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关部门履职尽责,也离不开广大公众的支持配合。面对毒品犯罪新形势新挑战,唯有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凝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才能筑牢禁毒防线。有关部门要保持对毒品犯罪高压严打态势,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毒品犯罪活动,坚决斩断毒品生产链、传播链,不断探索禁毒协作共治新举措,合力解决麻精药品监管等难点问题,持续净化网络环境,不断提高禁毒综合治理效能。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毒品预防教育,尤其是强化青少年针对性禁毒宣传教育,全面、科学、系统地宣传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的知识,阐释禁毒法律法规,引导青少年懂法守法,不断提升公众识毒、防毒、拒毒能力,让“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理念根植于心。

当每个人都成为禁毒防线的守护者,我们定能筑起坚不可摧的禁毒屏障,筑牢无毒的铁壁铜墙,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维护好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