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迎接“出海2.0时代”要做到三点

2025-06-26 07:26 来源:证券日报

在泰国曼谷素万那普机场的巨幅广告屏上,比亚迪汉EV与奔驰EQS并肩闪耀;挪威街头,蔚来换电站与特斯拉超级充电桩共同构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线;巴西里约热内卢港口,贴着长城标志的汽车滚装船正在卸载一批新车……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汽车累计出口283万辆,同比增长16%,稳居全球汽车出口榜首。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站在全球化征程的关键节点,中国车企正加速完成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的角色转换。同时,中国车企“出海”已从“投资建厂”延展到“技术赋能”,迈向了更深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出海2.0时代”。

笔者认为,在中国汽车产业“出海2.0时代”,车企应从文化融合、合规经营以及构建价值同盟三方面入手,推进全球化战略行稳致远。

一是以文化融通为舟楫,超越“出海”初阶形态。中国汽车“走出去”仅是物理位移,而“融进去”方为高阶境界。部分国产新能源产品尽管在产品设计、配置方面表现亮眼,但却对当地用户审美偏好与社会心理了解不足。

除了产品物理适配外,只有实现生活方式、审美价值、使用习惯等隐性维度的文化融合,才能打造产品的核心生命力。

二是以合规经营为底座,构建前瞻性与全链条的合规“护城河”。当下,海外市场法规正经历深刻重构,如欧盟新电池法从回收责任溯及至原料获取,美国《通胀削减法》对产业链本土化提出细致要求,更有围绕数据流动、AI伦理等前沿议题树起的规则高墙……总之,持续走高的合规成本已成为高悬在“出海”车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此,中国车企需及早部署,从研发设计到供应链构建均需预留合规冗余空间。比如,近期理想汽车在德国专门组建百人团队深耕数据主权问题,未雨绸缪。

三是构建价值同盟。中国车企若仅在海外市场获取利润而不与当地产业深度耦合,不仅难以赢得社会尊重,更易遭遇“针对”。而只有从产品输出,迈向技术赋能,才能构建价值同盟。

当中国汽车产业摒弃单纯的市场扩张,将合规经营视为生存底线,把技术创新当作发展引擎,用文化融合搭建沟通桥梁,则将形成更为持久的竞争力,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汽车产业迎接“出海2.0时代”要做到三点

2025年06月26日 07:26   来源:证券日报   刘钊

在泰国曼谷素万那普机场的巨幅广告屏上,比亚迪汉EV与奔驰EQS并肩闪耀;挪威街头,蔚来换电站与特斯拉超级充电桩共同构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线;巴西里约热内卢港口,贴着长城标志的汽车滚装船正在卸载一批新车……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汽车累计出口283万辆,同比增长16%,稳居全球汽车出口榜首。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站在全球化征程的关键节点,中国车企正加速完成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的角色转换。同时,中国车企“出海”已从“投资建厂”延展到“技术赋能”,迈向了更深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出海2.0时代”。

笔者认为,在中国汽车产业“出海2.0时代”,车企应从文化融合、合规经营以及构建价值同盟三方面入手,推进全球化战略行稳致远。

一是以文化融通为舟楫,超越“出海”初阶形态。中国汽车“走出去”仅是物理位移,而“融进去”方为高阶境界。部分国产新能源产品尽管在产品设计、配置方面表现亮眼,但却对当地用户审美偏好与社会心理了解不足。

除了产品物理适配外,只有实现生活方式、审美价值、使用习惯等隐性维度的文化融合,才能打造产品的核心生命力。

二是以合规经营为底座,构建前瞻性与全链条的合规“护城河”。当下,海外市场法规正经历深刻重构,如欧盟新电池法从回收责任溯及至原料获取,美国《通胀削减法》对产业链本土化提出细致要求,更有围绕数据流动、AI伦理等前沿议题树起的规则高墙……总之,持续走高的合规成本已成为高悬在“出海”车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此,中国车企需及早部署,从研发设计到供应链构建均需预留合规冗余空间。比如,近期理想汽车在德国专门组建百人团队深耕数据主权问题,未雨绸缪。

三是构建价值同盟。中国车企若仅在海外市场获取利润而不与当地产业深度耦合,不仅难以赢得社会尊重,更易遭遇“针对”。而只有从产品输出,迈向技术赋能,才能构建价值同盟。

当中国汽车产业摒弃单纯的市场扩张,将合规经营视为生存底线,把技术创新当作发展引擎,用文化融合搭建沟通桥梁,则将形成更为持久的竞争力,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