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纲:找准方向拓宽产业创新路径

2025-06-26 07:0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两者存在紧密联系。相较于科技创新从供给侧发力,产业创新更多从需求侧入手,侧重价值实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解决“从1到N”的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问题。可以说,产业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那么产业创新的内涵是什么?其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在实践中,产业创新主要是指通过核心技术创新、生产资源分配、产业模式革新,促进产业体系向集约化、智能化、生态化创新转型的全过程。通过引进智能化技术,产业创新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对原有技术进行创新和优化,进而提升企业生产效益和商品质量。产业创新并非被动接受技术创新成果,而是基于产业升级需求反向定义技术突破方向。如果说科技创新如同“拿着锤子找钉子”,那么产业创新就像是“找准钉子造锤子”。例如,智能手机产业的创新通过整合多种技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移动智能终端生态系统,不仅解决了人们的通信需求,而且实现信息获取、办公、支付、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模式。

通常情况下,在产业创新的过程中,消费升级、竞争强度、资源约束将构成三重倒逼力,促使技术升级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进而以产业需求反向锚定技术靶点,形成“产业痛点—技术攻关—市场反馈”的动态循环。目前,随着以技术为主的创新资源不断向产业端集聚,产业创新正在实现从创新供给驱动到产业需求牵引的模式转变。立足新趋势新要求,推动产业创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其一,找准创新方向。方向选择直接决定了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竞争壁垒的构建高度和产业升级的成功概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存在有限的“机会窗口期”,需瞄准通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精准发力,抢占价值链制高点。例如,山东济南聚焦数字化、绿色化、生物医药三大方向,取得量子纠缠网络、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等突破性成果,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

其二,拓展应用场景。产业创新以场景为牵引,通过系统化、差异化的空间布局打通创新链与市场链,形成“需求导向—技术渗透—价值转化”的闭环。应用场景与产业创新之间存在双向赋能、循环驱动的逻辑关系。产业创新能够打破传统思维和业务模式的局限,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开辟出新的应用领域;还能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等方式,提升应用场景现有效率和质量,进而拓展其深度和广度。而应用场景的拓展对产业创新的驱动作用在于其通过需求具象化、技术验证和生态协同三重机制,让技术在真实环境中快速验证可行性,将抽象技术转化为市场价值,跨越研发到市场的鸿沟,加快相关产品在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比如,天津港开放自动驾驶场景后,主线科技的无人集卡在真实作业中持续优化算法,最终成为行业标杆企业。

其三,实现融合发展。产业创新不是单独存在的,其过程往往伴随着技术突破,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反过来又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其应用价值。因此,推动产业创新重在实现其与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关键是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在这一过程中,支持企业更多地参与破解产业共性技术问题,支持重大科技平台更多在领军企业设立,从而提升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产业创新反哺科技创新,能够推动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向基础研究集聚,以应用研究将特定科技创新成果与具体产业核心技术突破相衔接,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更加紧密贯通,直接推动产业升级甚至变革,使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让实验室的“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的“最大增量”。

推动产业创新,不仅要在方向选择、场景拓展和深度融合上持续发力,更需构建能够支撑这些实践路径高效运行的创新生态与政策体系。一方面,培育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激活产业创新活力。良好创新生态能够通过构建多层次协同共生机制推动产业创新。比如,深圳打造了由链主企业、科研机构、中小微企业等异质性主体形成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其中比亚迪、华为、腾讯等链主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技术积累和市场话语权,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以创新为引擎带领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等链上企业及科研机构协同发展,形成携手共进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创新要素的高效聚合与动态优化。另一方面,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为产业创新筑牢制度根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现状,明确产业创新的中长期目标。同时,制定综合性产业创新政策框架,确保各部门政策协同一致,避免政策冲突和资源浪费。二是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开展产业调研,深入了解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创新痛点和需求。针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人才短缺等问题,可制定专项政策,如提供数字化转型补贴、开展数字人才培育行动等;对处于初创期的新兴产业,重点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如创业场租补贴、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对处于成长期的产业,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政策支持,如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给予市场准入优惠等。三是提升政策的灵活性和动态调整能力。建立政策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对产业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关注国内外产业创新动态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邓子纲】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邓子纲:找准方向拓宽产业创新路径

2025年06月26日 07:0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两者存在紧密联系。相较于科技创新从供给侧发力,产业创新更多从需求侧入手,侧重价值实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解决“从1到N”的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问题。可以说,产业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那么产业创新的内涵是什么?其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在实践中,产业创新主要是指通过核心技术创新、生产资源分配、产业模式革新,促进产业体系向集约化、智能化、生态化创新转型的全过程。通过引进智能化技术,产业创新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对原有技术进行创新和优化,进而提升企业生产效益和商品质量。产业创新并非被动接受技术创新成果,而是基于产业升级需求反向定义技术突破方向。如果说科技创新如同“拿着锤子找钉子”,那么产业创新就像是“找准钉子造锤子”。例如,智能手机产业的创新通过整合多种技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移动智能终端生态系统,不仅解决了人们的通信需求,而且实现信息获取、办公、支付、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模式。

通常情况下,在产业创新的过程中,消费升级、竞争强度、资源约束将构成三重倒逼力,促使技术升级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进而以产业需求反向锚定技术靶点,形成“产业痛点—技术攻关—市场反馈”的动态循环。目前,随着以技术为主的创新资源不断向产业端集聚,产业创新正在实现从创新供给驱动到产业需求牵引的模式转变。立足新趋势新要求,推动产业创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其一,找准创新方向。方向选择直接决定了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竞争壁垒的构建高度和产业升级的成功概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存在有限的“机会窗口期”,需瞄准通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精准发力,抢占价值链制高点。例如,山东济南聚焦数字化、绿色化、生物医药三大方向,取得量子纠缠网络、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等突破性成果,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

其二,拓展应用场景。产业创新以场景为牵引,通过系统化、差异化的空间布局打通创新链与市场链,形成“需求导向—技术渗透—价值转化”的闭环。应用场景与产业创新之间存在双向赋能、循环驱动的逻辑关系。产业创新能够打破传统思维和业务模式的局限,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开辟出新的应用领域;还能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等方式,提升应用场景现有效率和质量,进而拓展其深度和广度。而应用场景的拓展对产业创新的驱动作用在于其通过需求具象化、技术验证和生态协同三重机制,让技术在真实环境中快速验证可行性,将抽象技术转化为市场价值,跨越研发到市场的鸿沟,加快相关产品在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比如,天津港开放自动驾驶场景后,主线科技的无人集卡在真实作业中持续优化算法,最终成为行业标杆企业。

其三,实现融合发展。产业创新不是单独存在的,其过程往往伴随着技术突破,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反过来又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其应用价值。因此,推动产业创新重在实现其与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关键是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在这一过程中,支持企业更多地参与破解产业共性技术问题,支持重大科技平台更多在领军企业设立,从而提升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产业创新反哺科技创新,能够推动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向基础研究集聚,以应用研究将特定科技创新成果与具体产业核心技术突破相衔接,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更加紧密贯通,直接推动产业升级甚至变革,使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让实验室的“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的“最大增量”。

推动产业创新,不仅要在方向选择、场景拓展和深度融合上持续发力,更需构建能够支撑这些实践路径高效运行的创新生态与政策体系。一方面,培育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激活产业创新活力。良好创新生态能够通过构建多层次协同共生机制推动产业创新。比如,深圳打造了由链主企业、科研机构、中小微企业等异质性主体形成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其中比亚迪、华为、腾讯等链主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技术积累和市场话语权,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以创新为引擎带领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等链上企业及科研机构协同发展,形成携手共进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创新要素的高效聚合与动态优化。另一方面,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为产业创新筑牢制度根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现状,明确产业创新的中长期目标。同时,制定综合性产业创新政策框架,确保各部门政策协同一致,避免政策冲突和资源浪费。二是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开展产业调研,深入了解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创新痛点和需求。针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人才短缺等问题,可制定专项政策,如提供数字化转型补贴、开展数字人才培育行动等;对处于初创期的新兴产业,重点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如创业场租补贴、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对处于成长期的产业,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政策支持,如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给予市场准入优惠等。三是提升政策的灵活性和动态调整能力。建立政策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对产业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关注国内外产业创新动态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邓子纲】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