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硬科技”、市场前景广阔、成长性高但处于初创期、眼下业绩亏损,这样的“潜力股”投资者可能想投资却投不了,这背后折射的是资本市场发展痛点:一些优质科技企业因为尚未实现盈利,被市场拒之门外。
这一困境即将迎来突破。近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提出,推出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同时,也将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从“看盈利”转向“看潜力”,这是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也是对产业演变的深刻洞察,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前瞻布局。过去,企业能否在A股上市,往往以盈利能力为核心评判标准。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对上市标准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兴未艾,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等一批“硬科技”企业横空出世,这类企业投入大、周期长、商业化不确定性高,从价值创造到价值实现往往要经历一场“马拉松”,亟需资本市场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支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不能进行资金的及时长期输血,决定科技企业能否跨越“死亡之谷”,关系我国能否在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巨大飞跃。
破除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壁垒,意义重大。对于科创企业而言,借力资本市场资源,能够聚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变“技术幻想”为现实生产力;对于产业发展而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通信等领域企业的成长壮大,能够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对于资本市场自身而言,发现并留住一批科创能力强、成长空间大、市场前景广的企业上市,能够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