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已成为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潜在隐患。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主销区到主产区建立优质粮源生产基地,这一被称为粮食“飞地”的区域合作创新模式,构建起产销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格局,有望破解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难题,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北京在黑龙江、天津拥有“飞地”农场,上海在江苏、安徽等地建有多个“飞地”农场,这些跨区域农业基地的形成具有特定历史渊源。现在产销区为什么还要建立粮食“飞地”?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期面临产销区结构性矛盾。13个主产区每年贡献全国近80%的粮食产量,却因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长期陷入“粮财倒挂”“农民增产不增收”困境;而经济发达的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低,主要从主产区调入或者进口,面临粮源不稳、供应链风险等挑战。“飞地”模式创新地将主销区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主产区粮食资源优势深度融合,共建现代粮食产业园,推动产销区产供储加销一体化发展,不仅为主销区锁定优质粮源,更助力主产区粮食产业突破“种原粮、卖原粮”的低端循环,向精深加工、品牌化经营跃升,促进产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一些主销区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飞地”模式在全国多地开花,涌现出一批富有成效的合作典范。例如,浙江金华鼓励各县市因地制宜出台补助政策,支持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有关生产经营主体建立省外粮食生产基地。支持和引导本地粮企“走出去”,与省外粮食主产区开展购销贸易,建立订单粮食基地。经过多年实践,目前全国大体形成三种比较成熟的产销合作模式。一是土地流转型,销区企业租赁产区土地自主经营;二是股份合作型,产销区合资成立农业公司,共建共享收益;三是订单托管型,销区提供订单,产区按需生产,精准对接。这些实践推动产销合作从简单的供需合作向产业链深度合作转型,形成“销区反哺产区、产区保障销区”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