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那面承载着许多人记忆的网红熊猫“花花”涂鸦墙,悄然换上了潮玩形象“LABUBU”,此举迅速点燃了市民和游客的讨论热情。部分声音惋惜“花花”这一独特城市符号的消失,质疑此举是盲目追逐潮流;另一观点则依据私有产权,强调业主的更换权利。事件中,泡泡玛特关于侵权维权的声明虽是一个法律插曲,但最值得深思的,是这场小小风波所折射出的深层忧虑:在城市快速更新的浪潮中,那些自发形成、承载着市民情感与城市记忆的本土文化符号,是否正被盲目地“跟风”冲动轻易冲刷?
对于许多成都人和慕名而来的游客而言,“花花”涂鸦墙远不止是一幅墙绘。那只憨态可掬、极具辨识度的熊猫形象,以其特有的亲和力与成都“安逸”“包容”的城市气质深度共鸣,在日积月累中,它已从单纯的网红打卡点,演变为一个具有情感温度和文化认同的城市地标。它的消失,触动的是一种“失去感”——失去了一份熟悉的城市风景,一段共同的城市记忆,一个能唤起集体共鸣的本土文化意象。网友们的质疑声,其核心并非反对变化本身,而是对城市独特文化标识被外来流行符号轻易替代的警惕。这种担忧背后,是对千城一面、特色消弭的深深隐忧,是对城市文化根脉能否在商业潮流冲击下得以延续的疑问。
诚然,私有产权的边界需要尊重。如果墙面确属私有,业主在法律框架内拥有处置权,更换涂鸦是其权利体现。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权利的行使,并非脱离价值判断的真空操作。尤其是在城市公共界面(即使是私有墙面,因其位置显著,也具有了事实上的公共展示属性),业主的决定,客观上参与塑造着城市的文化景观和公共审美。当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承载城市情感的本土文化符号,被一个可能只是短暂流行的、缺乏在地根基的商业IP形象替代时,其决策的考量是否足够审慎?是否仅仅为了追求所谓的“新潮”或“热度”,而忽视了其行为对城市文化生态产生的微妙影响?这恰恰是“盲目跟风”质疑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