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菜换餐”换出农村养老暖心解法

2025-06-26 06:38 来源:红网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天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出的“以菜换餐”养老新模式,让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兑换点标注的当日菜价,把自家种植的蔬菜换成餐券或积分。其中,餐券可直接在老年助餐点换取餐食,积分则可以累积起来,用于兑换服务中心提供的各类生活用品。(6月25日 《农民日报》)

用自家菜园的新鲜蔬菜兑换餐券或积分,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保住了劳动尊严,这个模式好!时下,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求学,农村里有大批留守老人。他们年事已高无法从事繁重农活,打理自家的小菜园便成了日常主要的消遣方式。尽管自家种的蔬菜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但老人们做饭往往喜欢将就,用冷饭剩菜随便对付一顿是常事。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老人营养摄入不均衡,进而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再加上收入来源相对有限,农村老人大多能省则省,不愿在饮食上增加额外开支。

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境?“以菜换餐”无疑是一种别样的探索。

首先,这种模式将老人的生产劳动纳入养老服务体系,种菜从消遣变为“绿色养老保险”;其次,打破传统救助的被动性,老人通过劳动参与获得服务;最重要的是,在“菜园”与“饭桌”的联结中,重建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认同。通过“以菜换餐”,帮助老人省去了从“有得吃”到“吃得上”中间的烹饪环节,减轻了日常做饭的负担;同时通过蔬菜兑换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老人的经济压力。

“以菜换餐”的创新之处,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了养老服务方式的突破,和服务理念的革新。从一篮蔬菜到一顿热饭,看似是简单的等价交换,实则更是一种以服务为本心的温情互助,更诠释了养老服务中不一样的意义:老人们需要的不仅是一餐饭,更是社会参与的平台和自我实现的通道;养老的核心也不在于“养”而在于“为”。老人们从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并在参与中收获价值,在互动中感受温暖,心情也更加愉悦:“现在种的菜不仅能自己吃,还能‘养活’其他老伙伴。”

放眼全国,养老创新实践层出不穷:福建漳州石埠村的“幸福食堂”,定期组织特色活动,打造情感文化空间;江西瑞昌大林村的“幸福院”,组织老年人进行轻体力劳动,帮助其增收……与“以菜换餐”相似,这些模式都突出了让老人们获得情感慰藉和增加社会参与的机会,都注重了通过各种社会活动重建老人的社会联结,为老人们提供价值实现的平台和情感交流的纽带。对于当代农村老人来讲,这一点十分重要。

“以菜换餐”的小小饭碗里,盛着中国式养老的大智慧。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占比21.1%,其中有1.2亿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地区,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创新:既守住“老有所养”的底线,更开拓“老有所为”的空间,为老人们提供更多有温度的服务,以推动养老服务从“保基本”向“高品质”升级。“以菜换餐”,未来农村养老的出路或许就藏在这片希望的田野里——让每一份劳动都得到尊重,让每一顿饭菜都饱含尊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菜换餐”换出农村养老暖心解法

2025年06月26日 06:38   来源:红网   周荣光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天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出的“以菜换餐”养老新模式,让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兑换点标注的当日菜价,把自家种植的蔬菜换成餐券或积分。其中,餐券可直接在老年助餐点换取餐食,积分则可以累积起来,用于兑换服务中心提供的各类生活用品。(6月25日 《农民日报》)

用自家菜园的新鲜蔬菜兑换餐券或积分,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保住了劳动尊严,这个模式好!时下,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求学,农村里有大批留守老人。他们年事已高无法从事繁重农活,打理自家的小菜园便成了日常主要的消遣方式。尽管自家种的蔬菜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但老人们做饭往往喜欢将就,用冷饭剩菜随便对付一顿是常事。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老人营养摄入不均衡,进而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再加上收入来源相对有限,农村老人大多能省则省,不愿在饮食上增加额外开支。

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境?“以菜换餐”无疑是一种别样的探索。

首先,这种模式将老人的生产劳动纳入养老服务体系,种菜从消遣变为“绿色养老保险”;其次,打破传统救助的被动性,老人通过劳动参与获得服务;最重要的是,在“菜园”与“饭桌”的联结中,重建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认同。通过“以菜换餐”,帮助老人省去了从“有得吃”到“吃得上”中间的烹饪环节,减轻了日常做饭的负担;同时通过蔬菜兑换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老人的经济压力。

“以菜换餐”的创新之处,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了养老服务方式的突破,和服务理念的革新。从一篮蔬菜到一顿热饭,看似是简单的等价交换,实则更是一种以服务为本心的温情互助,更诠释了养老服务中不一样的意义:老人们需要的不仅是一餐饭,更是社会参与的平台和自我实现的通道;养老的核心也不在于“养”而在于“为”。老人们从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并在参与中收获价值,在互动中感受温暖,心情也更加愉悦:“现在种的菜不仅能自己吃,还能‘养活’其他老伙伴。”

放眼全国,养老创新实践层出不穷:福建漳州石埠村的“幸福食堂”,定期组织特色活动,打造情感文化空间;江西瑞昌大林村的“幸福院”,组织老年人进行轻体力劳动,帮助其增收……与“以菜换餐”相似,这些模式都突出了让老人们获得情感慰藉和增加社会参与的机会,都注重了通过各种社会活动重建老人的社会联结,为老人们提供价值实现的平台和情感交流的纽带。对于当代农村老人来讲,这一点十分重要。

“以菜换餐”的小小饭碗里,盛着中国式养老的大智慧。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占比21.1%,其中有1.2亿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地区,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创新:既守住“老有所养”的底线,更开拓“老有所为”的空间,为老人们提供更多有温度的服务,以推动养老服务从“保基本”向“高品质”升级。“以菜换餐”,未来农村养老的出路或许就藏在这片希望的田野里——让每一份劳动都得到尊重,让每一顿饭菜都饱含尊严。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