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甸的人为“伤疤”,岂能“一填了之”

2025-06-26 06:38 来源:红网

近日,内蒙古赤峰大青山高寒草甸被户外团队挖沟烧烤事件引发热议。涉事领队虽事后致歉并进行回填,但这一“亡羊补牢”式的处理,难掩背后生态保护的深层困境。在看似“恢复如初”的表象下,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或许早已“伤筋动骨”。

高寒草甸是自然界的“脆弱精灵”,其植被生长周期漫长,土壤层浅薄且生态系统敏感,一场烧烤产生的高温灼烧,可能让历经数十年形成的草根、苔藓彻底死亡。而这些植被一旦消失,土壤结构将迅速瓦解,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损等连锁反应随之而来。涉事团队挖5米长沟点火,即便回填表层土壤,地下根系受损、微生物群落被破坏的问题仍无法得到解决,如同给一个人做“表面包扎”,却放任体内的“内伤”恶化。

事后回填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补救措施,难以真正实现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恢复需要科学规划与长期养护。以被破坏的草甸为例,专业修复不仅要重新播种适宜草种,还要考虑土壤肥力恢复、病虫害防治等问题,甚至需要监测气候、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新生植被的影响。若仅靠涉事团队自行回填草草了事,缺乏专业指导与长期跟踪,极有可能陷入“回填-植被无法生长-二次破坏”的恶性循环。

这一事件也体现出生态管理中的“重处罚、轻修复”倾向。目前,公众注意力多集中于涉事团队是否道歉、是否受到行政处罚,而对生态系统后续如何修复、修复效果如何评估却鲜有关注。管理部门若将“回填”视为处理终点,不仅是对生态保护的敷衍,更是对公共生态资源的不负责任。长此以往,类似“破坏-道歉-回填”的戏码将反复上演,生态环境却在一次次“表面修复”中逐渐失去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保护容不得半点侥幸与敷衍。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构建从评估、修复到验收的全链条专业管理机制。对生态破坏行为,需相关领域专家团队介入,根据受损程度制定精准修复方案,并要求涉事主体严格执行。另一方面,应将生态修复效果纳入问责体系,对未按标准完成修复或出现二次破坏的行为,依法依规追加处罚,杜绝“一填了之”的敷衍现象。此外,还应畅通公众参与渠道,邀请环保志愿者、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共同监督修复进展,定期公开修复数据与效果评估报告,让生态修复在透明化运作中实现真正落地。

大青山草甸的“伤痕”不应只是一次舆论热点,而应成为生态保护反思的契机。唯有打破“回填即修复”的思维定式,以科学、严谨、长期的态度对待生态修复,才能避免让每一片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成为下一个等待“回填”的遗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寒草甸的人为“伤疤”,岂能“一填了之”

2025年06月26日 06:38   来源:红网   王天意

近日,内蒙古赤峰大青山高寒草甸被户外团队挖沟烧烤事件引发热议。涉事领队虽事后致歉并进行回填,但这一“亡羊补牢”式的处理,难掩背后生态保护的深层困境。在看似“恢复如初”的表象下,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或许早已“伤筋动骨”。

高寒草甸是自然界的“脆弱精灵”,其植被生长周期漫长,土壤层浅薄且生态系统敏感,一场烧烤产生的高温灼烧,可能让历经数十年形成的草根、苔藓彻底死亡。而这些植被一旦消失,土壤结构将迅速瓦解,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损等连锁反应随之而来。涉事团队挖5米长沟点火,即便回填表层土壤,地下根系受损、微生物群落被破坏的问题仍无法得到解决,如同给一个人做“表面包扎”,却放任体内的“内伤”恶化。

事后回填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补救措施,难以真正实现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恢复需要科学规划与长期养护。以被破坏的草甸为例,专业修复不仅要重新播种适宜草种,还要考虑土壤肥力恢复、病虫害防治等问题,甚至需要监测气候、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新生植被的影响。若仅靠涉事团队自行回填草草了事,缺乏专业指导与长期跟踪,极有可能陷入“回填-植被无法生长-二次破坏”的恶性循环。

这一事件也体现出生态管理中的“重处罚、轻修复”倾向。目前,公众注意力多集中于涉事团队是否道歉、是否受到行政处罚,而对生态系统后续如何修复、修复效果如何评估却鲜有关注。管理部门若将“回填”视为处理终点,不仅是对生态保护的敷衍,更是对公共生态资源的不负责任。长此以往,类似“破坏-道歉-回填”的戏码将反复上演,生态环境却在一次次“表面修复”中逐渐失去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保护容不得半点侥幸与敷衍。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构建从评估、修复到验收的全链条专业管理机制。对生态破坏行为,需相关领域专家团队介入,根据受损程度制定精准修复方案,并要求涉事主体严格执行。另一方面,应将生态修复效果纳入问责体系,对未按标准完成修复或出现二次破坏的行为,依法依规追加处罚,杜绝“一填了之”的敷衍现象。此外,还应畅通公众参与渠道,邀请环保志愿者、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共同监督修复进展,定期公开修复数据与效果评估报告,让生态修复在透明化运作中实现真正落地。

大青山草甸的“伤痕”不应只是一次舆论热点,而应成为生态保护反思的契机。唯有打破“回填即修复”的思维定式,以科学、严谨、长期的态度对待生态修复,才能避免让每一片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成为下一个等待“回填”的遗憾。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