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等公交的时候被“创”到了。据悉,某饮料品牌在北京、广东广州、深圳、四川成都、重庆、山东济南等多地公交站台,投放了3D立体户外广告。只是,不少网友对这一“创意”似乎并不买账,有人就吐槽,广告凸出来的部分把座位区域占了大半,不方便市民休息。
根据相关描述,该饮料品牌3D广告的形态,的确与人们的现实场景需求多有龃龉。以成都锦江区东安南路的一处灯箱为例,其投放的立体公交广告为一个巨型饮料瓶身,瓶身高度超1.5米,凸出的瓶身部分超30厘米;一些地方的广告牌下方,又刚好是一排座椅,一些乘客只能被迫弯腰坐着。可想而知,这样的立体广告位必然会挤占候车者的空间,让一些本就较为狭窄的遮阳、避雨、等待空间被占领。而且,候车区域一般人流量较大,人来人往之间,凸出的瓶身很容易让人产生磕碰,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此次广告投放引发争议,并不令人意外。
品牌进行户外广告的创新尝试,希望获得更多关注,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相关探索不能自行其是,必须充分考虑到市民的真实生活体验,这是在公共空间投放广告的基本底线。否则,广告倒是“抓眼球”了,却可能因为给正常生活带来了不便和障碍而“败好感”,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仔细想想,这次的问题广告大概率不是设计者有意为之,非要和市民“抢道”。目前品牌方也已关注此事,记录问题后表示将给予回复。3D广告引发的争议,更像是对品牌方和广告商的一次提醒:在发布户外广告时还需进行更加周全、完善的考量,尊重生活常识和真实民生体感,避免给市民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和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