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透过“悲惨滤镜”凝视外卖员

2025-06-25 08:07 来源:南方日报

外卖员因低血糖倒地,路人纷纷上前施救,然而这一幕却被加工为“单王倒地身亡”的谣言迅速传播;“35岁被裁”“211毕业生失业”“16岁就跑单养家”,标题里的数字甚至比剧情更吸引眼球;休息片刻就被夸张为“猝死”,与点单人交谈就是“刁难”……在部分自媒体的“悲惨滤镜”中,外卖骑手们的一举一动似乎都任人打扮。

有关外卖骑手的谣言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素材便于获得,外卖骑手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在社交媒体上相对沉默,澄清辟谣的难度不小;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公众的“弱势群体想象”,激化社会矛盾,博取关注和流量。以讹传讹、三人成虎,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同样也冲击着网络舆论秩序。

外卖骑手成为短视频的主角,若是真实记录生活、理性揭露问题、传递文明新风,倒也未尝不可。然而事实却是,有人将职业当作噱头,千方百计塑造刻板印象,博取关注;有人自己并非外卖员,却要虚构剧情、卖惨牟利。前有网红“小松”营造“单亲爸爸带女儿送外卖”的悲惨人设;后有男子自称外卖骑手,频繁晒出两三千元“工资条”,吸睛涨粉……当观看者为他们的“拮据生活”慷慨解囊,或是怒气冲冲向外卖平台“讨说法”时,已然落入了虚假摆拍者精心布置的圈套。

网络上也有一种反对的声音,认为“摆拍的剧情虽然是假的,部分外卖骑手面临的困难却是真实存在的”,为这些视频点赞转发“多多少少能尽到绵薄之力”。然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泛滥的同情心若用错了地方,反而变成刺向他人的利剑;卖惨者大行其道,需要帮助者却无人问津;感动的阈值被谣言拔高,还可能变为另一种“狼来了”。

更何况,许多人对这一新就业形态不甚了解。外卖骑手朴实沉默,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与订单抢时间,但一直是用劳动取酬、靠奋斗赚钱。每一个踏踏实实的劳动者都值得尊重,将这一职业娱乐化、悲惨化乃至污名化,不仅对镜头外的真实个体无益,更伤及这一劳动者群体的尊严。

打碎虚假摆拍、捏造谣言者的“悲惨滤镜”,需要及时的辟谣和严格的监管,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连日来,各地网信部门深入组织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挖掘曝光部分MCN机构的炮制手法,封禁了一批违规账号,并追溯摆拍造谣者的法律责任,有效维护了网络空间的秩序。广大网友也要端正心态、擦亮双眼,不要轻易着了“悲惨滤镜”的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总透过“悲惨滤镜”凝视外卖员

2025年06月25日 08:07   来源:南方日报   默达

外卖员因低血糖倒地,路人纷纷上前施救,然而这一幕却被加工为“单王倒地身亡”的谣言迅速传播;“35岁被裁”“211毕业生失业”“16岁就跑单养家”,标题里的数字甚至比剧情更吸引眼球;休息片刻就被夸张为“猝死”,与点单人交谈就是“刁难”……在部分自媒体的“悲惨滤镜”中,外卖骑手们的一举一动似乎都任人打扮。

有关外卖骑手的谣言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素材便于获得,外卖骑手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在社交媒体上相对沉默,澄清辟谣的难度不小;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公众的“弱势群体想象”,激化社会矛盾,博取关注和流量。以讹传讹、三人成虎,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同样也冲击着网络舆论秩序。

外卖骑手成为短视频的主角,若是真实记录生活、理性揭露问题、传递文明新风,倒也未尝不可。然而事实却是,有人将职业当作噱头,千方百计塑造刻板印象,博取关注;有人自己并非外卖员,却要虚构剧情、卖惨牟利。前有网红“小松”营造“单亲爸爸带女儿送外卖”的悲惨人设;后有男子自称外卖骑手,频繁晒出两三千元“工资条”,吸睛涨粉……当观看者为他们的“拮据生活”慷慨解囊,或是怒气冲冲向外卖平台“讨说法”时,已然落入了虚假摆拍者精心布置的圈套。

网络上也有一种反对的声音,认为“摆拍的剧情虽然是假的,部分外卖骑手面临的困难却是真实存在的”,为这些视频点赞转发“多多少少能尽到绵薄之力”。然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泛滥的同情心若用错了地方,反而变成刺向他人的利剑;卖惨者大行其道,需要帮助者却无人问津;感动的阈值被谣言拔高,还可能变为另一种“狼来了”。

更何况,许多人对这一新就业形态不甚了解。外卖骑手朴实沉默,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与订单抢时间,但一直是用劳动取酬、靠奋斗赚钱。每一个踏踏实实的劳动者都值得尊重,将这一职业娱乐化、悲惨化乃至污名化,不仅对镜头外的真实个体无益,更伤及这一劳动者群体的尊严。

打碎虚假摆拍、捏造谣言者的“悲惨滤镜”,需要及时的辟谣和严格的监管,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连日来,各地网信部门深入组织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挖掘曝光部分MCN机构的炮制手法,封禁了一批违规账号,并追溯摆拍造谣者的法律责任,有效维护了网络空间的秩序。广大网友也要端正心态、擦亮双眼,不要轻易着了“悲惨滤镜”的道。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